发布日期:2025-10-10 15:22 点击次数:172
阿拉斯加那边最近有点热闹,美国北方司令部的吉洛特将军,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烦躁。连续三个月,中国的船只就像是约好了似的,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阿拉斯加附近的冰冷海域。这感觉,就好像有人在你家院子外的马路上来回溜达,不进来,但就是不走,还时不时探头往里瞧瞧。
这事儿要是放在别处,可能就是一则不起眼的海事新闻。但怪就怪在,过去几十年,类似的剧本主角通常是美国,地点则是在中国的南边。美军一直把“航行自由”挂在嘴边,开着军舰在中国家门口晃悠,理由冠冕堂皇。现在,当中国的科考船,甚至军舰也开始在他们家附近“自由航行”时,那种不适应和恼火,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七月份来了一艘,美方抗议了,没用。八月份干脆增加到了五艘,九月份又来了两艘。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偶然路过,更像是一种执着的“打卡”。美国人说,中国的轰-6战略轰炸机还跟着俄罗斯的飞机一起飞越了白令海,这对美国构成了挑战。挑战?这个词用得很有意思,似乎在他们的语境里,只有他们去别人家门口才叫“维护秩序”,别人过来就是“构成挑战”。
当然,嘴上的抗议归抗议,美方心里也清楚,这事儿在法理上挑不出大毛病。中国的船只活动区域,卡得非常精准,就在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附近,离12海里领海线还有一段距离。这就像是邻里之间,我站在你家院墙外的公共人行道上,你看我不顺眼,但也拿我没办法。这套玩法,美军自己再熟悉不过了。
事情的根子,可能要追溯到2023年美国单方面的一个主张,他们宣称只要是连接本土的大陆架,都算是他们的领土。这种不符合国际法的“圈地运动”,自然不会得到承认。中国船只在那片海域的活动,与其说是挑衅,不如说是在用实际行动表明态度:你单方面画的线,我们不认,国际秩序不是由一家说了算的。
更深层的原因,则指向了那条冰封的北极航线。随着中欧班列在波兰等地遇到阻碍,开辟新的物流通道就显得尤为重要。北极,这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巨大航运潜力的宝地,不可能永远是某些国家的后花园。中国加强在北极的科考活动,既是为未来的北极航线做准备,也是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北极资源探路。美国想把北极圈当成自己的战略缓冲地,独吞这块蛋糕,其他国家显然不会答应。
所以,这盘棋下得很大。从南海的碧波,到北极的浮冰,变化的不仅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大国之间互动的心态和方式。当美国习惯了的单向优势开始被打破,当他们曾经用来对付别人的招数被原封不动地奉还,这种不爽和警惕,恐怕才刚刚开始。
说到底,既然“航行自由”是个好东西,那就应该大家一起用。今天你来我家门口逛逛,明天我也去你家附近看看风景,这似乎才更公平一些。阿拉斯加的冰冷海水,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新常态的到来,一个不再由单一玩家制定所有规则的时代。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