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27 04:25 点击次数:145
一张1920年的美国总统竞选海报,泛黄纸面印着沃伦·哈定手握星条旗,“美国优先”四个粗体大字压满画面。
这不是特朗普的创意,而是百年前的原版。
历史没有重演,它只是押着同样的韵脚——口号、姿态、逻辑,几乎一模一样。
特朗普喊“美国优先”时,真以为自己在发明新东西?
错。
1920年,哈定就靠这句口号以压倒性优势入主白宫。
那时一战刚结束,美国已是全球最富、最稳、最强的国家。
按常理,该顺势领导世界秩序重建。
哈定却转身关上门。
他公开宣称:“我们不能一边开放市场,一边幻想保住美国工人的生活水平、产业优势和机会平等。”
这话几乎就是2016年特朗普演讲的镜像,只是把“中国”换成“欧洲”,把“制造业回流”换成“保护美国标准”。
他上台后立刻加征高关税,理由是“保护美国标准”。
至于欧洲民主崩坏、极右崛起、地缘动荡?
他说:“别掺和欧洲那些破事。”
这不是孤立主义的温和版本,这是彻底的战略撤退。
威尔逊苦心推动的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被他直接否决。
美国拒绝加入,转身进入“自顾自”模式:减税、高关税、拒担国际责任。
其他国家迅速报复,全球贸易额几年内腰斩。
经济阵营化加速,大萧条随之而来,纳粹趁势崛起。
讽刺的是,当时美国完全有能力遏制这一切,却选择袖手旁观。
等到珍珠港被炸,再想出手,代价已是千万生命。
今天特朗普重提“美国优先”,不只是复刻口号,连机构名称都想改回去。
他已签署行政令,要求联邦政府文件将“国防部”改称“战争部”。
虽然正式更名需国会批准,但白宫内部已开始使用旧称,连部长头衔都计划改为“战争部长”。
“战争部”这个名称,从建国用到1947年。
那一年,杜鲁门整合陆海空三军,特意更名为“国防部”,就是要传递一个明确信号:美国军事力量的目标是防御、威慑、维护和平,而非发动战争。
老布什后来在纪念仪式上也强调:“战争部这名字已经过时,听起来太好战。
国防部才符合我们威慑战争、寻求和平的目标。”
现在特朗普一句“国际冲突这么多,战争部更合适”,就想把时钟拨回七十年前。
这不是小事。
名称是符号,符号塑造认知。
当最高军事机构自称“战争部”,它的战略文化会不会也向“开战”倾斜?
日本《朝日新闻》社论直接质问:美国是不是忘了自己为什么改名?
这话尖锐,但点中要害——越是国际局势动荡,大国越该在军事言行上保持克制,而不是公然高举战争大旗。
这种复古冲动,根源是对现实的焦虑。
经济增长乏力,债务飙升,社会撕裂,国际影响力下滑。
一些人于是幻想:只要强硬一点、封闭一点、军事姿态再明显一点,就能找回昔日荣光。
但他们忘了,世界早已不是1920年。
全球化深度交织,供应链你中有我,金融体系环环相扣。
真要关起门来,最先窒息的是自己。
说到债务,马斯克最近那句话扎心但真实:“美国政府基本没救了。”
他不是在骂政治,而是在陈述财政事实。
美国国债年度利息支出已超过整个国防部预算。
2025年联邦债务突破35万亿美元,2024财年净利息支出逼近1万亿美元,而国防部2025财年预算申请为8400亿。
光还利息,就比养军队还贵。
而且差距还在拉大——利率未降,债务仍在滚雪球。
有人辩称: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可以印钱。
理论上成立,现实中危险。
印太多,通胀失控;不印,政府可能违约。
目前只能借新还旧,但市场信心正在松动。
网友在论坛讨论:美债买家越来越依赖美联储和外国央行,私人投资者兴趣明显下降。
这不是猜测,是趋势。
一旦信心崩塌,利率再跳升,明年利息支出可能突破1.2万亿。
马斯克认为AI和自动化能优化政府效率,比如用算法处理采购、用机器人处理文书。
这些尝试或许能省下几十亿,但治不了病根。
美国政府的问题从来不是效率低,而是利益结构固化。
军工复合体、医保集团、农业补贴、能源游说……每个领域都盘根错节。
动一处,牵全身。
技术再先进,只要政治博弈不变,改革就寸步难行。
这艘超级油轮想调头?
光靠船长喊话没用。
需要动力系统、压舱水、洋流、风向全部配合。
而今天的美国,两党连基本预算都吵半年,更别说结构性改革。
白宫像一个持续争吵的会议室,共识稀缺,行动瘫痪。
指望技术“一键修复”政府,无异于用手机APP治疗系统性衰竭。
1920年代的美国虽有压力,但国内共识强、经济底子厚、社会流动性高。
今天的美国,贫富差距创历史新高,中产持续萎缩,年轻人对“美国梦”普遍怀疑。
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数据显示,18至29岁美国人中,超六成认为“努力工作不一定能成功”。
这种信心崩塌,比GDP下滑更致命。
国家的韧性,不仅靠财富,更靠对未来的共同信念。
哈定当年以“回归常态”为口号上台。
民众厌倦战争与国际纷争,只想安心过日子。
他承诺不干涉、不折腾、不加税,选民用选票送他进白宫。
特朗普2016年同样打出反建制、反全球化、反政治正确,承诺“让美国再次伟大”。
两次都是在民众疲惫、焦虑、渴望简单答案时,给出看似直接的方案:关上门,管好自己。
但世界不会因为你关门就安静。
1920年代的孤立主义没能保护美国,反而让它在1941年被迫卷入更大战争。
今天的“美国优先”同样可能适得其反。
退出巴黎协定,结果欧美中加速制定绿色标准,美国企业被边缘化;对中国加征关税,短期保护部分工厂,长期却推高成本、转移供应链、消费者买单。
这些不是推论,是已发生的现实。
更危险的是军事姿态的转变。
“战争部”不只是名字,它是战略文化的宣言。
冷战时期,美国强调“威慑”;如今,“先发制人”“快速打击”“全域作战”频繁出现在官方文件。
这种转向,外界不可能不警惕。
语言塑造行为,行为塑造现实。
有网友在Reddit写道:“我爷爷参加过二战,他说美国最强大的时候,不是靠喊打喊杀,而是靠让人相信跟着你走有希望。”
这话或许理想化,但点出关键:领导力不等于武力,影响力不等于威胁。
真正的强国,让人自愿追随,而非被迫屈服。
当然,也有人为特朗普辩护。
俄罗斯在东欧动手,中东战火不断,中国军力快速提升——美国若不强硬,会被视为软弱。
这种担忧真实存在。
但应对方式决定后果。
强硬不等于复古,自信不等于好战。
完全可以一边强化盟友合作,一边投资科技,一边控制财政风险,而不是退回1920年剧本。
盟友体系是今天美国与1920年最大的不同。
北约、美日同盟、美韩同盟、五眼联盟……这些网络是影响力支柱。
若一味强调“美国优先”,动辄指责盟友“占便宜”,关系必然松动。
已有欧洲政客私下抱怨:“不知道哪天醒来,美国又退群了。”
这种不确定性,正在瓦解西方阵营的凝聚力。
哈定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本质都是零和思维——认定国际事务非赢即输,合作等于吃亏。
但现实远比这复杂。
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疫情、金融稳定……没有一个问题能靠单打独斗解决。
再强的军队,也挡不住海平面上升或电网被黑客瘫痪。
真正的国家安全,早已超越军队与边境,涵盖供应链韧性、科技自主、教育质量、社会信任。
马斯克焦虑的正是这一点。
他搞电动车、火箭、脑机接口,是在用技术对冲系统性风险。
但他自己也承认:若制度不改,技术撑不住大厦将倾。
再好的防火墙,挡不住内部电路老化起火。
美国历史上有过成功调头。
1930年代大萧条后,罗斯福新政重建经济与社会契约;二战后,马歇尔计划助欧洲复苏,同时巩固美国领导地位。
这些都不是靠“关门”实现,而是靠开放、合作、投资未来。
今天的美国,缺的不是资源,而是一种新叙事——不是“我们被欺负了”,而是“我们能一起创造什么”。
政治从来不是理性计算,而是情绪、利益、身份的混合体。
特朗普能赢得2024年大选(将于2025年1月就职),说明他的主张有深厚民意基础。
很多人真切感到全球化让美国工人吃亏,外交太软弱,政府太臃肿。
这些感受真实,不能简单斥为“民粹”。
问题在于如何回应——是重蹈覆辙,还是另辟蹊径?
哈定没干满任期,1923年突然去世,死因至今存疑。
他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特朗普现在站在历史十字路口。
他可以选择继续高举“战争部”牌子,继续加关税,继续退群;也可以把“美国优先”从排他性口号,转化为“美国引领”的建设性方案。
后者更难,但历史记住的,从来不是谁喊得最响,而是谁做得最对。
那张1920年的海报,除了“美国优先”,背景一片模糊。
就像今天的美国——口号清晰,路径模糊。
民众要确定性,世界却充满不确定性。
在这种张力下,政治人物的选择,将决定国家走向封闭循环,还是开启新可能。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1920与2025,押着相似韵脚:经济焦虑、外交收缩、民族主义抬头、对全球秩序的怀疑。
但押韵不等于重唱。
人类最大的优势,就是能从过去学到东西。
如果美国真吸取了百年前的教训,这次或许能写出不同结局。
普通人能做什么?
保持清醒。
别被简单口号忽悠。
多问一句:“然后呢?”
加关税之后呢?
退出联盟之后呢?
改名战争部之后呢?
每一个“之后”,都藏着真实代价与选择。
马斯克说得对:美国政府像一艘漏水的船。
但船上每个人都是水手。
与其等船沉,不如一起找桶舀水。
哪怕舀得慢,也比站在甲板上互相指责强。
那张泛黄海报提醒我们的,或许不是“美国优先”有多伟大,而是:当历史再次押韵时,我们有没有勇气按下暂停键,而不是跟着节奏继续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