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9 03:04 点击次数:119
还记得几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禁止焚烧秸秆的事情吧?其实那都是间谍董郁玉为了完成任务搞出来的!
董郁玉可是北京大学法学和新闻双料毕业的,还是《光明日报》的副主任,报社里的“笔杆子”。可就是这么厉害的人,居然背地里为美日两国打工!
他最开始争取到难得的机会,获得了去美国公费进修的资格,可没想到,却被美国的情报机构买通,为其提供信息;之后,又被日本的情报机构拉拢,执行一项削弱中国农业基础的专项任务,还向日本交出了47份机密资料……
早年经历
董郁玉出身于一个农家,家境很紧巴,但父母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一咬牙一跺脚,坚持让董郁玉继续上学。
他从小成绩就不错,长大后更是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他一边学习一边打工,通过写作挣生活费,他的文章在全国的报刊上都挺有名气。
毕业以后,他以法学硕士的身份加入了《光明日报》,因为写得犀利,文章既有学术深度又带点生活气息,备受领导的看重。
后来,他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获得了由公派的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提供的进修名额,可没想到,这次学习竟让他变成了个间谍……
开启三十年的潜伏
在06年,报社里出现了一个公费出国深造的机会,领导对董郁玉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去外面学习带回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为报社注入新思想。那时候的董郁玉还不知道自己很快就会踏上间谍的道路……
看到美国那繁华的景象,董郁玉心里不免有点向往。在那场表面上是新闻学术交流,实际上暗藏政治目的的会议上,他的价值观开始有些动摇。
后来,美国情报部门趁机抛出了橄榄枝,在金钱和所谓自由思想的诱惑下,董郁玉决定背叛祖国,变成了一名为美国提供情报的间谍,第一笔丰厚的10万美金奖金也顺利拿到。
到四年后,董郁玉以学者身份去了日本,没想到又被日本的情报机构拉拢,这下变成了双重间谍,反正干一行也是干,两行也是干。
回国后,董郁玉全情投入地为日本办事,莫名其妙对日本充满了一种亲切感,不仅让家里人学日语,用日语沟通,还努力让自己在日本人眼中变得更像他们。
之后,他接到日本方面的指令,要他动手削减中国的农业基础建设,把中国的秸秆综合利用率降低到50%以下。
他一个官媒的副主任,面对这个任务,也得琢磨怎么应对啊。
于是他想到个办法,就是“禁止焚烧秸秆”,然后利用自己在舆论上的影响力,去推动这项特别任务的实施。
他开始用日本机构假造的欧洲模型当作国际数据,特意把焚烧秸秆对雾霾的影响夸大了7倍,连续发表了好多篇文章,结果引起了老百姓和官方的注意。
大家一想到焚烧秸秆就觉得污染环境,但也有人说,焚完的草木灰其实是天然的肥料,还能防控土里一些害虫害病呢。
眼看着舆论开始发挥作用,他又把焚烧政策和官员的环保考核硬性挂钩,这才引发了那年一片热烈的禁止潮。
不过呢,政府也没放松,积极推动秸秆的多样化利用技术,给农民们提供了不少处理秸秆的办法,同时也呵护了环境。
虽然禁烧秸秆的规定已经实施,但华北地区的土壤有机质五年间还是减少了10%,农田出现板结的面积也扩大了20%左右……
不过,他的学术合作伙伴跟一家日本生物科技公司在股权上有关系,禁烧政策一推行,那家公司在华的销售额一下子飙升了400%……
快到退休时,董郁玉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的文章,里面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她对美国的高度赞扬。
他还真是挺尽职的,哪个国家都有他的份儿。
就连他的儿子董一夫也写了篇《我要去美国读大学》,两人还挺有默契的,轮着来。
这些教育类文章表面上挺普通,可实际上却在暗中引导国内的优等学生去美国留学。
被抓
在快要退休不到三个月的时候,他就已经把全家搬到日本的打算都安排妥当了。
可偏偏在报社搞安全检查那会儿,他就被盯上了。事儿就是那次去日本的行程,他是刻意隐瞒了,不然凭啥要藏着掖着呢?
这事一曝光,相关部门立马就警觉了起来,查了查董郁玉的电脑,发现里面存了不少国内资料,还截图了他收到的那些不明来源的钱款。
拿到证据之后,他们就在董郁玉最后一次递交情报的时候行动,正好把两个人一锅端。事后,董郁玉坦白了自己潜伏了三十多年,提供情报的事迹,最终被判了七年有期徒刑。
结语
可能在他们看来,国外的月亮就是圆的吧!
据京报网报道,间谍董郁玉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外交部也作出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