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0 14:43 点击次数:141
特朗普突然在巴以冲突中“收手”,逼以色列撤军,还要求为巴勒斯坦建国铺路,这在全世界的眼里,都是不小的震动。过去几十年,美国在这件事上的立场是“无条件撑以色列”,如今却像账算到最后一页,不再惯着老朋友。
真正的转向并不是出于情怀,而是赤裸裸的利益衡量。2025年的红海成了全球最贵的航道,胡塞武装每发一枚导弹,航运保险费就飙一轮。美欧货物堵在苏伊士运河口,油价和通胀双涨,特朗普手里的民调数直掉。他很清楚,如果继续把“以色列优先”放在前台,美国经济会被一起拖进坑里。
尤其是沙特和阿联酋的动作,不再帮着美国在舆论场上硬怼对手,而是直接把巴勒斯坦问题和能源合作绑在一起。美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着大头,油价变动直接冲击国内经济,拜登曾为此头疼,如今这种头疼落在特朗普身上。
于是,“停火21条”成了对外喊话的工具,一边给以色列画红线,一边向沙特、阿联酋示好。最刺眼的条款是逐步撤出加沙,“为巴勒斯坦建国创造条件”,这种要求过去只会在外交辞令里出现,如今却被写进官方文件,对内塔尼亚胡来说是政治炸弹。
他背后的政权,是靠一群极右翼党派撑着,这些人的立场对哈马斯很简单,清除。如果内塔尼亚胡同意撤军和建国,那么极右联盟可能立刻解散,政府分分钟倒台。如果拒绝,美国也可能真的撤掉“保护伞”。他现在就像在钢丝上,一步走错就是掉坑。
为了缓解外部压力,内塔尼亚胡派了特使悄悄飞去美国,希望能做交换。他提出,可以在停火协议上做“象征性让步”,但换取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继续强硬。这是一种“拿加沙换伊朗”的操作,暴露了以色列的核心焦虑,怕的不是巴勒斯坦,而是伊朗坐大。
但美国如今的重点根本不在伊朗。特朗普更关心红海的航道安全、中东能源流向,以及美国国内的选票。137个国家已经承认巴勒斯坦主权,在联合国人道主义相关决议上,美国排在仅有的5个反对国之一,英国都开始松口支持“两国方案”。再硬撑以色列,不是显强,而是显尴尬。
这也是“21条”背后的选举逻辑。2026年中期选举快到了,密歇根、宾州这些摇摆州的阿拉伯裔选民人数开始增加。他们关心的不是华尔街,而是加沙。特朗普团队算得很明白,犹太裔支持票已经稳固,想赢,就必须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摆个“人道姿态”。因此,协议里才加入了“人道援助”“反对吞并”“宗教场所保护”这些看似柔软的条款,本质上是瞄准选票。
内塔尼亚胡更头疼的是,“21条”要求扩大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在加沙的治理范围。表面是鼓励自治,实际是给以色列出难题。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在西岸的支持率已跌到30%以下,在加沙几乎没有地位。如果真撤军,权力真空可能让哈马斯重新崛起。美国要求撤军交权,却不给一个能控场的政权,这从以色列的角度看,根本不是稳定,而是走向混乱。
美国一边劝停火,一边仍在卖武器。2025年9月,美国依旧向以色列交付了一批精确制导弹药。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反映了美国内部在军售利益和外交方向之间的拉扯。以色列也靠这一点维持战时状态,从而确保军援不断。
美以关系也在从“无条件绑定”变成“各算各账”。过去,美国需要以色列当中东看门人,现在更看重红海航道的稳定和全球供应链安全。沙特提出“2030愿景”,要转型多元经济,不再依赖石油。美国对中东依赖下降,以色列的战略价值也缩水。
伊朗核谈判在推进,美国和伊朗完成了三轮间接对话,重点是防止核扩散,而不是帮以色列解决地区威胁。美以协作正在变成各自为战,情报共享和战略配合的密度下降。
这让以色列开始在外交上另找出路。最近它在和印度、中国等国的互动增加,想在美国之外多准备一些选项。同时,美国希望它配合自己的印太战略,为中东腾空间。这是一个双向探索,意味着同盟关系从绑成一根绳,变成了项目合作,有利可图就一起上,利益不够就各自退。
特朗普的“21条”,更像一份利益清单,而不是和平宣言。它绕开了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难民回归等核心问题,不是疏忽,而是故意留白,方便以后根据形势加码或撤回,这就是他的交易风格。
以色列清楚,美国优先意味着保护带条件;美国也明白,中东的老朋友需要在战略账本上重审。铁打的同盟开始松动,但又分不了家。美以之间,不会彻底决裂,却注定不再回到过去那种“亲密无间”的状态。
未来的中东,谁能握住画利益边界的笔,谁就能改写游戏规则。在这一份看似和平的协议背后,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