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8 12:44 点击次数:181
2025年7月,澳大利亚针对中国精密钢管,依旧维持每吨高达773.79美元的反倾销税与反补贴措施,这无疑再次给中国企业的出口通道筑起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高墙。在高成本、严审查、高风险的“三座大山”重压之下,中国制造企业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继续“硬着头皮”出口,真的还有胜算可言吗?
在全球贸易壁垒不断加高的当下,“转口贸易+第三国产地证”已不再是企业可自由选择的策略,而是逐渐成为企业进行全球布局的必备技能。未来的出口模式,早已从“直线式冲击市场”转变为“重构出口路径”。
一、贸易壁垒成常态,澳洲双反政策或将长期延续
澳大利亚反倾销委员会发布的公告显示,针对涉华精密钢管的“双反”措施将持续至2026年9月28日。按照以往惯例,若相关产业未提交“日落复审申请”,高税制裁极有可能直接延续另一个五年周期。
此次澳方明确表示,最高每吨773.79美元的惩罚性税率,将根据企业和产品的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征收。对于利润本就微薄的精密钢管制造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 展望未来,澳大利亚极有可能效仿欧盟、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持续通过“双反+追溯机制”对中国产品进行打压。若企业没有找到替代出口路径,将逐渐被市场边缘化,失去竞争力。
二、“马来西亚转口+产地证CO”成出口合规新潮流
在全球出口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了马来西亚转口路径。特别是配合CO产地证操作的“合法绕关”模式,展现出了极高的适配性和灵活性。
其核心优势如下:
身份转变:通过马来西亚合法的贸易公司重新出具商业发票、装箱单及产地证,将出口身份从“中国制造”转变为“马来西亚原产”,有效规避贸易识别风险。
税率优势:与澳大利亚高额的反倾销税相比,经马来西亚中转出口的同类产品基本可以实现零惩罚税率通关,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操作成熟:马来西亚巴生港自由区的操作链路已经趋于稳定,从换柜、换单、文件重构到CO申请,整个周期可控,执行过程透明,企业可以放心操作。
未来三年,随着澳洲、欧盟、拉美等市场对中国产品的政策压力持续增大,“转口+产地证”操作将从个别企业的临时应对之策,演变为整个行业的出海标配。
三、“出不了海”将成普遍难题,而非个别现象
你是否还在为高关税而纠结是否继续“硬刚”出口?
在未来2 - 3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将会发现,如果不改变出口路径,就等于主动放弃市场机会。这不仅仅局限于精密钢管,铝型材、涂层板、化工原料等一系列产品同样面临着“出不去、过不了、赚不到”的三重困境。
而那些已经率先搭建第三国中转通道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提前抢占主动权,构建起自己的“贸易缓冲带”,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提前布局,是对企业未来的基本保障
历史经验多次证明,当一个市场开始施加高税壁垒时,若企业没有合法的替代路径,最终只能被动放弃该市场。
而如今马来西亚转口+CO产地证的操作流程,是在多国反倾销措施的实战中不断优化、验证而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应对手段,更是一种战略性的防御措施。
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问题,而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五、全球出口逻辑,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我们正身处一个出口格局大洗牌的时代。
“出海”并非企业的最终目标,“如何出海”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对于那些还未转型的出口企业而言,现在需要考虑的不是“是否要做转口贸易”,而是“还能不能抢在下一轮政策收紧之前完成布局”。
若不及时调整,等来的不是订单的增长,而是客户的退单。与其被动等待市场的变化,不如主动出击,寻找新的出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