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2 16:54 点击次数:98
拥有六万亿资产、纵横全球市场的亚马逊,居然在中国遇到挫折,摔了个大跟头!
一开始高调收购卓越网,早早布局本土电商市场,结果最后却不得不暂停了自家的电商业务,真是出乎意料。
可别以为它真的彻底退出中国市场了,这个能搞出万物商店的商业巨头,早就悄悄转了道路。
傲慢与水土不服拖垮电商业务
那会儿,2004年的中国电商正是猛增猛长的阶段。
淘宝是靠C2C模式打开市场的,京东则从3C品类开始不断扩展。这个时候,亚马逊带着全球巨头的光环进入中国,以7500万美元全资收购了中国最大线上图书音像平台卓越网。
这笔买卖当时被看作是降维打击,因为亚马逊拥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先进的技术优势,还接手了卓越网那百万级的用户群。
收购之后,亚马逊的标准化改造就算是开了个头,可说是水土不服啦,它把卓越网原本那色彩鲜明、很有本土特色的页面换成了全球统一的浅灰色调,界面以搜索框为重点,没有弹窗,也没有促销Banner。
那会儿中国消费者刚开始接触电商,习惯了淘宝店铺的热闹氛围,京东的限时秒杀更能刺激买买买的欲望,而亚马逊那冷淡的风格一看就让人觉得太不接地气,直接把不少用户给吓跑了。
在决策速度上差距可就致命了,中国电商市场瞬息万变,几天都算长,淘宝能连夜改节日活动页面,京东的高管甚至能通宵敲定新品首发方案。
亚马逊中国的权限归美国总部严格把控,连一个满减提示都得层层审批,等审批下来,半个月过去了,营销的最佳时机早就错过了。
2009年,阿里第一次双十一就冲出了5200万的销售额,之后每年都在翻番。而亚马逊直到2015年才跟着搞黑五,那时候消费者早已经习惯了双十一,结果这活动基本没人注意了。
就算亚马逊引以为豪的物流和支付优势,在中国也变成了短板。美国的FBA能做到次日达,但中国地盘大,农村地区配送难度高,亚马逊照搬美国的仓储方式,导致大部分地方要等上3到5天才能收到货。
而京东自己搞物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地方,实现了上午下单、下午就送到的速度。至于四通一达,也靠灵活的末端配送网络,把农村地区都覆盖得妥妥的。
支付这块儿真是不一样,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早就能扫一扫付,连菜市场的大妈都能搞定,可亚马逊中国偏偏坚持要绑定国际信用卡,还得填写繁琐的账单地址,结果不少用户在支付这个环节卡壳,只好放弃购物了。
到最后,从2004年到2019年,亚马逊中国的市场份额从最高的15%掉到不到1%,只好宣布停止在中国的电商运营,成了全球巨头在国内败退的一个典型例子。
从零售失败者到产业送水人
退出本土电商市场,并不意味着亚马逊就放弃了中国,而是帮它找到了一条更合适的发展道路。
第一个切入点是在跨境电商领域,亚马逊意识到中国买家对海外货越来越热衷,比如宝妈们想买进口奶粉,年轻人喜欢的小众护肤品牌,但缺少可靠的渠道。
因此,亚马逊开始大力布局亚马逊全球购,直接连接美国、日本、德国等站点,让中国用户能一键购买海外正品,并提供直邮服务,还配备正品保障和中文客服,迅速赢得了大量高端用户的青睐。
更为聪明的选择是,亚马逊把中国打造成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基地,它推出了亚马逊全球开店,帮中国卖家把产品推向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义乌的小商品卖家原本依靠外贸公司接单,利润经层层分成后就不多。现在他们直接对接美国的消费者,利润竟然翻了三倍。
广东的家电厂商通过FBA物流,把电饭煲、空气炸锅送到欧美家庭,年销量突破十亿。而到了2023年,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全球的销售额已经占据超过25%,中国也变成了这些平台上最重要的货源之一。
真正帮亚马逊在国内站稳脚跟的,是AWS云计算业务。2013年,AWS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国内正掀起一股数字化浪潮,企业对平稳可靠的云服务需求变得非常紧迫。
凭借全球一流的弹性计算能力和云防火墙技术,AWS吸引了腾讯、阿里之外的众多客户,小米在早期手机系统升级时,也依靠它的云服务器来支撑,海尔的智能制造平台同样借助AWS的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分析。
虽然得遵守中国的数据法规,和阿里云、腾讯云展开竞争,AWS凭着技术方面的口碑,依然占据大约10%的市场份额,成为亚马逊在国内最盈利、最稳固的业务。
亚马逊从单纯卖商品转向提供服务,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不再和阿里、京东争夺C端用户,而是融入到中国的产业生态中,帮助企业出海,还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
这个转变不仅帮它稳住了中国市场,还带来了比零售业务更丰厚的利润。
把中国教训变成新市场方法论
在中国市场遇到挫折,成了亚马逊探索新兴市场的重要经验教训,印度则是第一个进行实际操作的地方。
印度和2004年的中国挺像的,人口众多,电商普及还不高,基础设施也不太完备,但潜力确实大。这次亚马逊也彻底放下了之前的傲慢,开始转变为本土化的竞争者。
先得解决支付上的堵点,亚马逊查了一下,发现印度只有不到10%的人拥有信用卡,大部分人还是习惯用现金买东西。
如果像在咱们中国那样坚持用信用卡支付,结果肯定不好,所以它就推出了货到付款的方式,还和印度本地的支付公司合作,支持UPI扫码支付,甚至还能用手机话费来抵货款。
这种方便为先的做法很快就敲开了市场,很多农村的朋友们第一次在网上买东西,也就是因为亚马逊支持货到付款这项服务。
在物流方面,亚马逊不照搬美中那套做法,而是根据当地情况灵活调整。印度交通不太方便,偏远地区也没有快递站点,于是它想出了个新办法——和夫妻老婆店合作,让这些小卖铺当起周边社区的配送员,开启了合作新模式。
还在印度盖了150多个仓库,把商品提前存放在离消费者近的地方,这样就算是偏远的县城,也能保证3天内送到手里。
这套实打实的物流办法,快递速度比印度本土的Flipkart还要快,赢得用户的喜欢,反应也特别给力。
在营销方面也是顺应当地习俗啊,板球可是印度的国球,亚马逊可是投入了不少资金赞助印度板球超级联赛,比赛空隙时打广告,把亚马逊购物和板球紧紧结合在一起。
印度的排灯节、洒红节啥的都挺有代表性,它会提前一个月开始准备促销活动,推出跟节日相关的商品,还会拍一些用当地方言的广告,让用户觉得这是本土的平台,有种亲切感。
更重要的是,做决策的权利放开了:亚马逊赋予印度团队很大的自主权,不用一个劲儿和美国总部报备啥的。比如说,印度团队要推出一款小额贷款,帮小卖家进货,不到三个月就搞定了,这在当初中国团队看来,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到了2023年,亚马逊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已经攀升到35%,稳居第二位,仅次于Flipkart,彻底摆脱了中国市场带来的阴影。
结语
亚马逊从在中国水土不服到在印度实现本土化的成功,证明了世界巨头的光环并非万能,只有抛开傲慢、尊重市场、灵活变通,才能在新兴市场站稳脚跟。
中国市场的挫败表面上像是失利,但实际上为亚马逊今后全球扩展积累了最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