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25 16:57 点击次数:93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我们这里,靠黄河吃什么?吃梨,吃枣,捉金蝉,赛马拉松,摘完水果还能顺手跑个自行车赛,顺便还能打卡“黄河第一险工”,你要是够运气,说不定能在枣树下碰见一只远道而来的网红主播,正大喊:“黄河岸边美如画,家乡振兴靠大家!”——这就是邹平黄河岸的日常,荒诞得很有产业。
说到产业,不能不提咱们的果农,王会明同志。他家梨园就在大堤下,每天爬上爬下,和守夜的麻雀走得挺近。你要是路过台子镇邵家村,多半会被他拦下,递给你一个“土质好”的梨。难得人家自律,不像某些城市的地铁推销员,甩梨砸你头。王大哥说梨甜,我信,毕竟这里黄河水土养育了无数果实,梨不甜对不起万顷良田。他的百亩果园里,梨、葡萄、蜜桃,各色水果像过家家大会,光梨就十来个品种,圆黄、红香酥、考密斯红梨,不敢问考密斯是谁,怕他跟“网红猫一只”有关系。今年70多亩富硒梨,起初只是为了保水土,结果经济一来,梨就成了“致富树”,城里的大超市和东北的印尼马来西亚越南都抢着要,人家80%都出口了,剩下的晚熟品种,留给游客采摘解馋,也算是世界分梨,我分点你分点。
有人以为果农日子好过了,可仔细一看,每天倒腾梨子都快成了健身教练。你说,黄河岸边十几公里水果长廊,花香果香混着吃灰的感觉,这不是“风景线”,这是“钱景线”。你边走边摘,不愁没活干;梨园里还有丹参、花生等经济作物夹着种,土地被榨到最后一滴价值,农民都快成了科学家,种地种得比资本家还精细。“我不是在种地,就是在卖地的路上。”这是新一代果农的口头禅,批判现实不如批判天花板,到头来还是批判自己:地多了,命单了,钱也单单流向电商平台。
如果你以为邹平只有果树,那就太看得起黄河的专一了。这一条堤下的故事才叫层出不穷,码头镇前安村,鸡叫蝉鸣,比隔壁老王家的鸟会唱歌多了。人家搞起了“地上养鸡、地下养蝉”,“金芦花鸡”在树枝上头悬梁,金蝉在泥土里无忧无虑。这叫啥?叫资源最大化利用,鸡和蝉都没想到,自己也能被产业链玩成一条龙服务。等到每年夏天,前安村600亩蝉场热闹得像夜市,游客打着手电在田野里“抓金蝉”,抓到金蝉还不算,还能烧烤还能捉蝉比赛,谁抓得多谁就是金蝉王,一晚上抓不着蝉还能安慰自己:至少没丢手电,比找对象有成就感。
而且现如今,文旅的概念跟我们读书时的“课文里风景如画”一点关系都没有。码头镇1640米的梯子坝巍然伫立,作为清光绪年代的“黄河第一险工”,本是用来保命的,现在变成传承黄河文化、拍照打卡、发朋友圈点赞的基地。再说码头镇那片百年枣园,400多株古枣树活得比很多人的婚姻还持久,其中“枣树之王”长了400年,到头来还是自己最懂自己,被风雨拍了几百次,结的枣从没被指点过,家族企业就是靠这个稳。
你以为只有保命和枣树王?不,还有文物公园。齐东古城遗址,曾经是墓地,现在变“活化石”,游客在里面假装文人雅士,抄抄诗,拍拍照,然后再去黄河边上赛跑顺便摘个梨,这生活,荒诞得很科学。你看,文化资源一点点变成“发展优势”,就像把造句的“从……到……”强行写进GDP增长报告里,专家说这叫“转化”,我们叫“翻炒”。
说到体育赛事,咱黄河沿线不玩虚的。码头镇成了“体育特色乡镇”,高大上的全国自行车精英赛、国际半程马拉松,把黄河堤坝当了跑道。有人说,这些比赛是马拉松还是梨拉松?你一边观赏风景一边吃果子,完赛后顺手买点农产品,顺便实现“乡村振兴”KPI。媒体爱拍热闹,电视里永远是“群众就业、产业兴旺、文化繁荣”,其实,嘉宾说归说,比赛结束还是要自扛梨回超市,把土掉到山寨里。多数人只坐在家里喊加油,比赛起头不如比赛结束重要,群众收入要靠梨子和蝉,比赛奖金毕竟都归了运动员。
说到旅游,邹平黄河岸现在成了大舞台,一边是黄河美景,一边是农村风情,还有体育赛事、文化打卡。咱这里的“全域旅游”说白了就是把所有资源堆在一起,看谁先撑破裤兜。特色种植、生态养殖、文化体验、体育赛事,全面开花,一不小心还真成了“串景成链”,整条黄河大堤像项链,“珠珠都能赚钱”。产业兴旺了,老百姓富裕了,大家都像黄河岸边的枣树,经历风雨而屹立不倒。
当然,这一切说起来很美,落地就三层意思:一层给领导看,一层给游客看,剩下一层给自己留着下酒。农民忙得像陀螺,游客忙着拍照,媒体忙着提炼“振兴故事”,只有风还是那个风,黄河还是那个黄河,果农忙完梨子还得忙枣,赛完马拉松还要核查账单。你说“黄河美、产业兴、百姓富”,多美的口号啊,要不是微信里“黄河岸边直播带货”刷屏,我差点以为这就是实现了社会主义小康的样板。
但是,生活就是这么黑色幽默。你以为找到了致富密码,其实是穷苦和努力之间的拉扯。黄河把水土留给了农民,农民把汗水做成了梨,让世界都来品尝中国甜蜜,然后领导觉得可以写一份方案,叫“邹平模式”,出口梨,出口蝉,出口自行车赛,出口希望。
可是等夜深人静,你站在黄河大堤上,看着万亩果园和百年枣树,一时间觉得脚下土地更像是自己的枕头。致富路很长,摘梨摘到手疼,抓蝉抓到腿麻,比赛跑到喘气。产业兴旺的照片定格在朋友圈,黄河流过的岁月却留在农民的腰间。人们说“生活越来越好”,我只希望梨的味道还能对得起这土壤,枣树还能活到下一个四百年,游客抓蝉总能抓住一点荒诞的快乐。
至于串成了什么链,串不串景,能赚到钱就是幸福链,串不到一起那也没关系,黄河还在流,枣树还在活,农民还在种,谁比谁差?大家都在自己的“大堤”上拼命活着,反正现实里的幽默,早就成了我们面对黄河时最强的底色。
最后,祝大家都能在黄河大堤上捡到好运,梨甜枣香,运气比金蝉还耐抓。如果抓不住也没关系,至少我们还会调侃,谁让我们都是黄河岸边的群众演员,既能拍照也能自嘲。本来生活本无奈,荒诞才是日常,黑色幽默永不褪色——大概,这就是现实最温柔的底线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