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1 03:29 点击次数:164
文|清扬
编辑|清扬
有些瓜,吃到最后竟是生死的味道——生前或许能绕开中国制造,死后却还真难逃,这句日本网友的调侃,今天算是被一个“大瓜”狠狠实锤。
事情要从前首相安倍晋三说起。人生走到尽头,遗体送往火化场,执行这最后一步的,竟是一家由中国资本控股的百年殡葬公司——东京博善。瓜友们想象一下:黑色礼车缓缓驶入东京殡仪馆,亲属肃立、白菊成堆,炉门合上,背面站着的是一家由中国商人掌舵的企业。这一幕,情绪拉满。
别以为这是孤例,其实背后是整条产业链的“神级联动”。日本社会已经不可逆转地老去:2023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29.1%,全球第一;2022年死亡人数156.8万,预计到2040年还要飙到170万。配乐一响,殡葬市场年交易额直接拉到2万亿日元(约人民币1000亿),而日本的丧葬文化重仪式、肯花钱——安倍国葬费就砸了2.5亿日元。成本高、人力贵,需求旺、火化率还高达99.9%,棺木必须轻、易燃,墓碑要精、要稳……一个“供给真空”就这么敞开了门。
这时中国企业“整活”的画面来了。产品端,山东曹县把泡桐木做成了超级武器:质地轻、成材快,简直为日式棺材量身定做。当地从种树、开板到打样成品一条龙,300多家企业、近万人干活,每年往日本出约50万套棺材,拿下九成份额。价格还打到“性价比天花板”,高端款上限也就2000元人民币。更懂你,是曹县的杀手锏。樱花、浮世绘、家族纹章一条龙雕好,动漫人物、兴趣定制都安排;东京最大殡葬服务商福寿株式会社承认,他们家95%的棺木都来自曹县。
墓碑则是福建惠安的主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石雕之都”,惠安工匠把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花岗岩资源丰富、工艺拉满,硬是把日本市场打到90%份额。一块出口日本的墓碑,8万到12万日元;和本土比,价格优势肉眼可见。
服务端的故事,更像商战大片。上海企业家罗怡文,曾救活家电零售商Laox,2021年通过收购广济堂超过40%股份,成了东京博善的实际控制人。上来就改革:把殡仪与火化打包销售、与大型殡仪公司合资做整合;引入欧姆龙高端温控,火化温度稳稳卡在1000℃,烧出日本人偏好的浅白色骨灰;成本侧用中国高品质木炭压开支,年销售额一路拉到93亿日元。再看东京市场格局:23区火化份额,东京博善吃了70%;九家主要殡葬机构里,六家由中国人开办。你说日本人不焦虑,那是不可能的。
反转也来得快。中资控股后,东京博善火化服务费从5.9万日元涨到9万日元,这下舆论沸腾:有人喊“有损国家尊严”,有人担心被垄断、被操控,传统手艺失传的恐惧也被点燃。更刺激的是疫情初期,惠安工厂停了一阵,日本市场墓碑瞬间短缺,民众连夜排队、摇号抢购中国墓碑的离奇场面,真的在现实里上演。一边是“不得不依赖”的务实,一边是“身份焦虑”的拉扯,日本殡葬业就站在这个复杂的十字路口。
但冷静曹县、惠安这一套,不是简单的“便宜货”胜利,更像是“资源+工艺+效率”的三重碾压:泡桐木的轻与快、石雕的精与稳、供应链的准与狠,加上对日本文化细节的拿捏——樱花与浮世绘到位,骨灰颜色都给你调到“浅白”的审美点。这就是全球化的现实:你需要,我能给,而且给得更好更快更省。
当事人这边,也在不断试探边界。东京博善的“中国式改造”把流程和成本重新梳理,但日本社会对“最后一程”的情绪太复杂,反弹在所难免。网友们一边吐槽“国葬也要靠中国”,一边又承认“普通家庭能省则省”。这不就是消费和文化的长期博弈吗?
类似的戏码,娱乐圈也屡见:谁的演唱会用谁的灯光舞美,谁的影视后期在哪儿做,观众嘴上不承认、身体却很诚实。生意归生意,情绪归情绪,终归要在现实里找平衡。
收尾一句:身后事本是人间温柔,最好别被标签撕裂。希望日本能在“必需的陌生人”面前,学会更体面的共处;也希望中国企业继续把工艺和尊重都做到位。至于日本本土殡葬企业能不能“借鉴”成功?瓜先留在这儿,等下一次风从火化炉的1000℃里出来,我们再一起接着吃。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网、澎湃新闻、中国山东网、农村大众、新浪财经。以上内容旨在传递正向讨论,如有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