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09:30 点击次数:114
一、粟裕提升许世友职位
其实,要说许世友能在解放战争时期崭露头角,得感谢粟裕莫属。那时的许世友只是华野9纵平凡的指挥官,而同期的华野却拥有十一个纵队。所以说,许世友带领的9纵,严格来说,也不算是华野的核心部队。
证明在于,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取得七战七捷的战绩,里面没有提到许世友的名字。
要说这个宿北战役,华中和山东野战军合并之后的战况,也是没有提到许世友的身影呢!
那会儿,叶飞、王必成还有陶勇这些华野的大佬们,早就展现出不少光彩了。等到南麻战役,许世友总算出了场,但表现嘛,说实在的,也就那样啦。
因为对手是国军的名将胡琏,粟裕一再叮嘱许世友“千万要小心”。可是许世友觉得自己被低估了,觉得粟裕的话有点多余,气他把电话直接挂了。结果怎么样呢?
许世友拼命攻胡琏,可就是突破不了,再加上天气不好啥的原因,最后粟裕只好下令撤退。许世友气得直骂:“胡琏这个老狐狸”,还说以后一定要把他碎尸万段啥的。可是,事情终究没能搞定。
这可不是许世友头一次打电话骂粟裕,之前孟良崮打仗的时候,他就曾更厉害地顶撞过粟裕。当时许世友接到命令后,便飞车狂奔70多里冲上战场。没想到刚到指定地点,华野就破译出了敌人的情报。
粟裕一听果断下令,让许世友立马带军队原路返回,制造出华野主力在坦埠的假象,想迷惑敌人。而许世友却火冒三丈,在电话里对着粟裕大声吼:“你们拿着地图一卡一卡地,战士们是用脚跑的,指挥一变再变,只知道盯着地图发指令,要不你们自己来试试!”
这会儿,陈毅正站在粟裕身边,一听许世友在骂娘,顿时火冒三丈。赶紧抢过电话,对许世友大声呵斥,语气那叫一个霸气十足:“你们拿着地图卡来卡去,战士们是用脚跑的,指挥一变再变,只知道盯着地图指指点点,要不你自己也来试试?” 等许世友老实下来后,陈毅才慢慢跟他详细解释,为什么得让他在外面跑来跑去。
按理说,许世友对粟裕那样的态度,普通人说不定早就放手了吧,可粟裕没因此对许世友有半点报复——毕竟,他知道许世友是哪种脾气,还是继续重用他,不打算轻易放弃。
不久之后,粟裕在筹建“东兵团”时,建议让许世友担任副司令。而毛主席一拍脑袋,果断把许世友调任为东兵团的司令,谭振林则继续担任政委。这个东兵团,也就是后来声名显赫的“华野山东兵团”!
二、打完济南后,许世友就被弃用
正因为许世友有这个“平台”,他才能在林林总总的华野战将中突出重围。不过问题是,大家都知道许世友性格火爆,而粟裕则是儒将的代表,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从此引发不断的矛盾,比如那场著名的济南战役!
一直流传着这么个说法,说济南战役算是许世友个人赢得的胜利,可是同时也让华东的粟裕没能完成自己既定的战略任务。
就是说许世友在济南战役里,不听粟裕的指挥,搞“助攻变主攻”,或者“预备役变主力”,一心想着炫耀自己,结果搞乱了粟裕的整体战略。
当时粟裕的计划是,一方面攻打济南,一方面歼灭赶来的国军精锐部队,也就是说攻济南不能太急。可是许世友不理会这个,只用了八天时间就攻占了济南,还活捉了王耀武。
因此,前来支援的徐州方向的国军精锐部队迅速撤退,导致粟裕的战略打算泡汤。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些撤走的国军精锐后来都出现在淮海战场上,给淮海战役带来相当大的麻烦,好几次几乎让粟裕的努力付诸东流。
正因为“许世友不服粟裕”的事儿,一打完济南战役,他就被直接放了下来——按命令养病,退到幕后一边休养,没有带队参加之后的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至于证据嘛,在济南战役开打之前,许世友就担心自己的兵力不够,所以他给粟裕发了电报,请求再增派一个纵队的兵力。结果却被粟裕坚决拒绝,还命令许世友暂时停止一切攻城行动。
这次许世友可真是火了,直接给毛主席打一电报诉说委屈。毛主席回信时也明确指出,让许世友听从粟裕的指挥。结果,攻打济南的行动就这样推迟到1948年9月16日,许世友负责攻城,而粟裕则带着华野主力去应援。
这说法挺有争议的。许世友用八天搞定战斗,确实算是很快,显示出他的战斗力不错,但要说因此就坏掉了粟裕的大局,有点过头了吧?毕竟,粟裕的整体策略和全局布局可不是光靠一场战斗就能评判的。不少人觉得,许世友的快速决战表现值得肯定,但不能因此忽略了粟裕在整个战役中的决策和谋划。要说坏掉大局,那可能太片面了点。
三、瞧瞧毛主席是咋点评的。
其实呀,所有争议的核心就在于许世友是不是应该那么快攻下济南城,换句话说,就是说,主要是靠许世友去攻城,还是靠粟裕去打援。只要搞明白这个问题,许世友到底有没有违抗命令,是不是不服粟裕,也就都一清二楚了。
那么毛主席是啥态度?咱先看一看济南战役前。毛主席给许世友的电报,如下:
你到前线了,心里还挺安慰的。你提到的兵力部署,抓重点,确实没错……这次打仗的主要目标,就是夺下济南,其次才是消灭一些援军……
这就是济南战役的主攻方向,毛主席讲得特别明白,就是要拿下济南!也就是说,许世友只用八天就攻占城池,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且在这份电报中,毛主席还掰开揉碎了给许世友分析情况,如下:
在救援和支援的行动意外地顺利(击退了大量敌人,敌人已经停滞不前)的情况下,还没有攻占城池,这时候就该从打援的队伍中调兵去参战攻城……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粟裕坚决拒绝许世友在开战前请求增援兵力,而毛主席则要求许世友必须听从粟裕的指挥!
就是说白了,毛主席跟粟裕都是着眼于全局,以大局为重,而许世友只是在攻城这个局部问题上做判断,结果就出现了不一致。
同时毛主席这份电报中,还给出了另一种情况的处理方案,如下:
攻城基本有把握,不过还不到最后胜利的时刻,援敌因为被挡住,难以迅速行动,也可以在打援这块抽调一些兵力,一起投入攻城战。
可以明显感觉到,还是以攻城为核心啊!
面对毛主席的这份电报,许世友的回复是:只要能阻住援兵,我们就有最大的信心和决心,把济南攻下来……
很明显,许世友已经理解了粟裕在阻击(打援)方面的压力和关键所在,所以才会表态:只要粟裕能挡住援兵,攻下济南就没啥问题。暗里的意思是:别再让粟裕调援兵过来了,攻城的一切难题,我许世友都能搞定!
从毛主席和许世友的电报来看,根本没啥不服粟裕的意思嘛。反而大家紧密团结,一起完成了那场让历史都为之震惊的济南战役。至于后来,许世友就不再直接在一线指挥了,也许有别的原因,或者说他被调了个岗位,另有任用的安排……
实际上,粟裕和许世友之间的所谓矛盾啊,也就只是工作上的一些意见不合而已。解放以后,许世友每次遇到粟裕,都是非常尊敬的样子,没有一点疙瘩。
而且,许世友的女儿还特意澄清过,说这事纯属虚构,她爸尤其敬重粟裕将军,两人关系也一直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