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谢列布良斯科耶森林胶着!俄军穿插封路、马克龙倡议26国参与护乌

发布日期:2025-10-09 01:23    点击次数:68

9月17日,卢甘斯克前线的谢列布良斯科耶森林,俄方媒体《军事观察》说,乌军在那里处境“极其艰难”,补给线被打断,但还是没等到撤退命令。现场部队据称在电台里反复请示,上面一直没有回话。这不是第一次传出类似情况。

按照该媒体的说法,俄军小分队沿林带往乌军后方穿插,找空白点立脚,顺手掐补给路。乌军前沿缺一条连贯的防线,都是点状据点,容易被人拦腰切开。这些细节我们没法独立核实,但和过去几个月的战报叙述相近。

乌军拒撤也不是新鲜事。阿夫杰耶夫卡、马林卡都拖到最后一刻才放弃阵地。因为这个,基辅方面顾虑很多:一旦退,国内舆论要交代,外部援助也可能被问责。结果,军队往往背上了“不能丢地”的包袱。

乌军统帅部的节奏向来很紧。地方指挥官要撤,需要顶层拍板,流程多、时间长。战场变化比签字快,窗口一错过,撤离就变成突围,损失更大。前线官兵的抱怨,之前多次在采访里能听到。

死守也有它的计算。拖住对手一天,后方能多修一道壕,多运一批炮弹。同样,如果补给已经断了,守到最后只会把有经验的兵都搭进去。这笔账,前线和后方算出来的常常不一样。

回到9月4日巴黎的那场会。多家媒体报道,法国主办所谓“志愿者联盟”讨论,马克龙对外称,已有26国愿在停火或签和平后,进驻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这话说得绕,听着像“战后看守”,不是“现在参战”。

但在一线耳朵里,这容易被理解成“援军终会来”。就有了“再咬一口”的心理。问题在于,这不是北约正式决定,也没法律框架,更多还是政治表态。外界也注意到,法国自己国内争议很大。

此前,西方已经在境外大规模培训乌军,在情报、后勤、远程武器上给支持。还有教官、承包商和志愿者以各种身份在乌境内活动。俄方多次宣称打击这些目标,并公开警告外国人员的风险。

如果把培训、后勤进一步往乌境内搬,就离一线更近了。一旦人员或装备被击中,升级的台阶就摆在眼前。普京多次说过,外国军队进入乌境内就是合法打击对象。这话的指向很明确,红线也很清楚。

欧盟和北约内部对“人进乌”的意见并不一致。多数成员国领导人公开强调,不会直接和俄军对打。同样,他们会继续送弹、送防空、送钱,但对派兵这条,口径更谨慎。这和巴黎的提法之间存在温差。

把希望全压在“北约部队进场”,并不现实。更现实的,是争取弹药定量不断线、能源设施过冬能撑住、工程兵器材到位。这三样,直接决定前线能不能顶住,决定撤与守的主动权。

作战节奏上,乌军在2023年夏的攻势没有打穿,2024年在库尔斯克方向搞过一次穿插,规模有限,更多是骚扰和牵制。俄军这边,则以小步快跑推进,靠炮火和无人机压着走。双方在抢地盘和掰手腕上都不肯松。

人力是硬杠杆。乌克兰去年底到今年春天加紧征兵,年龄下调、流程加快,但训练周期被压缩,老兵比例在下降。俄军在补人和补炮上没有松动,这让战线的压力更长、更均匀。

回看谢列布良斯科耶森林这片林地,地形复杂、道路少,谁控住几条岔口,谁就占先手。假如补给路被切,撤退通道也会被卡住。这时多等一天,代价可能翻倍。现场指挥官最怕的,就是“等命令”的空档期。

最后说一句大局观。这不是一场短期的硬碰硬,而是一段长时间的下棋:前线看炮弹,后方看产能,外援看选举日历。任何“进场”的风声,都会传到一线,并影响当天要不要撤这一条具体命令。

林间的空地上,一名乌军卫生兵蹲在树根旁,给战友包扎,背包里只剩两卷绷带和一块干面包;远处的无人机嗡嗡响,他抬头又低下头。等在电台里的,将是撤离的通报,还是一份更模糊的“保障”通知?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