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18:23 点击次数:188
住石家庄时间不算短,发现一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事儿,主城区拉出来的样子一直是“横着长”,东西两边扩得厉害,看这地图,一环、二环、三环都是横穿东西方向特别宽,南北窄窄的一条,有人喜欢开玩笑说在石家庄打个车,东西跑一趟感觉像在刷地铁,南北溜达一下就到头,其实不仅是地图长条问题,日常生活也能感受到,比如买房,看新盘,基本都集中在东、西两侧,很少有南端、北端的“网红小区”。
地理基础才是王道。拿石家庄的“母亲河”滹沱河说事,这河早年间可不是大家散步拍照的小清新模样,汛期涨水,河滩地一片泥浆地,谁敢往河边发展,城市规划师下笔第一步就是不能触碰北岸,要是建工厂、盖楼房,稍不留神就被水淹了,规避风险,自然城市主城区牢牢卡在滹沱河南岸。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之后,河道两边直接划给生态保护区,种树修公园,禁止盖高楼,河岸成了真正的隔离带,城市向北发展的步伐就慢了下来,真不是一句“搬过河就完事”那么简单。
南边看着宽广,好像没有障碍,实际上也不轻松。主城区往南拉,先是碰上地势不完全平的那块地方,鹿泉这片,地形零星有丘陵,开发房子不比在藁城那些纯平地轻松,成本多出一截,谁都喜欢省事。铁路线才是真正的“麻烦精”,石太、京广、这些老铁路把大片土地割成块,哪看哪都是铁轨,想搞新城区,走着都得绕路,穿轨道修路桥,协调部门一大堆手续,开发商宁愿去东西方向平推,也不想在南边硬碰硬,现实面前,更直接。
然后再聊聊“规划习惯”,石家庄本就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早期的城区跟着铁路线走,工厂、仓库,居民楼全靠着铁路建,铁路线大部分是东西走向,轨道铺开城市也跟着往东西拉。大家都明白,工厂要原材料,居民上班要就近,地头上的厂,头尾的居民楼,路越宽越方便,这一下东西方向城区就铺得开,东边棉纺区,西边电厂,最初的底子就定了,谁还敢改?
城市环线修建也是跟着老城区拓展,一环、二环、三环围着旧城区画,不破现有厂区仓库,南北就卡住了,要是强行改规划,拆迁费都不知道得花多少,没人愿意做冤大头,施工方案直接走东西方向,一步到位,越拉越长,东西两头一片新楼盘,南北还是原地踏步,大家心里有数。
配套更是难题,老城区东西轴线基础扎实,这边新百广场,东边北国先天下,医院、学校中小学分布密集,商圈成熟,生活方便,新区扩展时什么都能跟上,买房人一看配套齐全,直接扎根。而南北两头就尴尬了,学校、医院、超市都稀稀拉拉,住进去还得自带锅碗瓢盆,没人去就没人建配套设施,形成“循环冷圈”,开发商也不乐意投,南北方向发展慢下来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
朋友凑一块聊天就聊到正定新区,滹沱河北岸那个新地方,大家都在期待主城区会不会往北拉宽,其实新区建设规划还是老思路,主干道、商圈全都是东西向的,南北很少用力,而且新区发展需要时间和人口导入,短期看效果并不显著,想让城市彻底变形,没那么容易。
盘一盘地理、历史、交通,人为习惯这些因素,一条河拦着北头,一堆铁路线卡着南边,东西方向平平坦坦随便盖楼、修路,老城区习惯也顺着铁路往东西铺开,配套跟上,发展红利都在东西两端集中,真正的“东西长、南北短”成了石家庄独有标签,既是现实无奈,更是一种城市韧性,够坚强够踏实,不管未来怎么扩展,新区也好,环路也好,主城区形状不会大变,习惯有效率也有章法。
消息传得飞快,朋友圈刷屏,图做得花哨,地图拉出来一看就明白,大家都在问怎么改变现状,其实城市发展的惯性不那么容易逆转,改地形、破铁路、补配套,每一步都是不小的挑战。以后扩展方向还是倾向于东西轴线,南北慢慢补短板,形态变化不会太大,差别就在细节,比如配套建设、人口导入、公共服务这些软实力,不是地理一刀切能搞定,慢慢来才是正路。
城市不是一天建成,习惯和地理是一对老搭档。石家庄“东西长、南北短”的画风,不用太纠结是不是缺点,这本身就是适应曾经的历史和现实,郑重地沿着自然和老规划在走路,不着急、不慌乱,够踏实。未来很长,城市还会继续变,但主城区横着长的模式估计很难大翻身,谁家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石家庄这点直接不做作,这不就是“城市韧性”的表现?
本文章致力于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理性、积极、健康的城市观和生活态度。如有任何表述不妥或内容侵权,请及时反馈,我们会认真核查处理。欢迎各位留言、点赞、关注,一起交流思路,分享想法,每一个声音都值得被倾听。小编努力写文,愿大家生活一路顺利,前路光明。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