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09:53 点击次数:194
刚刷到一条短视频,西雅图的。有个在那边工作的华人,拿着手机带着网友一通走菜市场,逛Costco、Hmart、沃尔玛,把各种价格标签怼到镜头前。茄子、大白菜、香米,鸡胸、五花肉、牛排,油价、电费单都没拉下。数据全是人民币单位,看得人直呼“家里老母亲都懂了”那种实感。美国物价,现在到底咋了?网上说的美国比中国还便宜,还有没有下文。
先拉下三组超市价格,感受下美帝日常通胀的呼吸。茄子15块一斤,大白菜7块。泰国香米,9块多一斤。青辣椒15块,丝瓜12块,哈密瓜8块。换在国内啥概念,北方人看了要叫贵,南方人倒习惯了价差。Costco一颗大西瓜,得6.99美刀,二十斤那个级别。35罐可乐,18.49刀。青菜,一斤冲到31块。菠萝4.29……再看红酒,那是美国的骄傲了,二十多刀一瓶的随便买到好货,换过来一百多,懂的都明白。肉蛋奶也不低。猪排骨27.5,五花肉35.5,特选牛排110,鸡胸肉23.6。鸡蛋一排24个,要5.29刀。牛奶一加仑,6.49刀,差不多一升12块人民币,跟国内三线城市比,不见得多便宜。
沃尔玛衣服区,女士毛衣一件20刀,12双袜子16刀。男短袖8刀。这套价格其实美国本地工薪阶层感知也挺明显。讲真,前几年那种“美国东西白菜价”的感觉已经没了。 疫情之后,美联储印出来的美元是下了一场钱雨。物价冲得飞起,工资没同步赶上,那滋味,美国老百姓心里清楚得很。
但Costco快餐部,就是传说里的神话。1.5刀的热狗套餐,四十年前就卖这价。饮料能续杯,德国肠+大面包,不说别的,就一句话,成本倒挂不挣钱,靠会员忠诚度。英伟达都“自愧弗如”,市盈率能飙五十多倍。美国人的烟火气,在这里。你想想,国内有哪个会员超市敢这样卷? 要说涨价,只剩牛肉涨得最出圈,其它基本稳,比去年没太大波澜,但贵这事儿已经是一种新常态。
油价直接决定家庭和社会的整体成本,这才叫“牵一发动全身”。西雅图87号汽油,8.7元每升。92号将近9块半。国内这价格,一堆人要说割韭菜。在美国西北,这叫“常规操作”。不过,美国大农村嘛,蒙大拿油才6块一升,德州最便宜。全美均价也就6块出头,自驾爱好者选对地儿还是能省不少。就有点儿离谱,同样一桶油,早几年跟着国际油价浮动,现在加州、纽约直接上天。底层逻辑?碳交易、环保费、地区税,花里胡哨层层加码。油价“脱钩”原油,“还得看本地特色服务”:你懂的。如果还拿十年前美国油便宜当谈资,基本不成立,沿海大城市分分钟叫你破防。
水电网气这些数字,账单一目了然。西雅图电费,526度用下来,76块美刀,折合0.10刀一度。纯电费是最小头,基础费有点坑,每天0.8刀,光这项一个月二十多美金。对比国内一线城市,基本持平。天然气33撒姆下肚,总共62刀,单位价格合下来4块5一立方,单看气价反而是美国赢了个性价比,做饭、热水、取暖一体化“西雅图过冬不冷,选对能源钱不多”。但是天然气账单里的套路:14刀死费、运输费都算头上,气本身才23刀。这种结构让人琢磨。
水费是大头。前脚刷卡还没反应过来,两个月一张单,285刀。186刀是固定下水道费,哪怕完全不拧水龙头也要交。水价本身反而“白菜”,因为不用多少都不划算,谁还要费劲节水,直接按下水道的节奏。再对比中国每吨3.8元?只是单一环,合到一起,不一样。宽带套餐才是真有人血书点赞。美帝的Xfinity 400兆43刀一个月,国内300兆直接绑定手机套餐白给。运营商、基建、人口密度、市场环境,哪个变量都值得深究。美国网速高?只有城里,郊县村子里,掉线才叫家常便饭。
每次看到这些价格单,大脑皮层下意识对比国内,真的是一个“物价双轨”。美国人力密集的东西始终贵。比如餐厅、家政、修车。规模化商品、工业品,品牌、打折、黑五,都是捡漏洞的时候。牛排、火鸡、薯片这种美式国民标配,以他们收入配套,理论上相当便宜。但综合算,中国人“赚美金——消费人民币”,这才叫平衡。普通中产工资三四千,超市买菜压力大。中国同档次的城市二三十岁的小夫妻,吃肉喝奶毫无心理负担。
疫情后通胀,正常人看不出账本变化。表面数字美滋滋,大数据后面,房价、工资、服务费,同频拉升。中国这边两年都在谈物价下跌,通缩、CPI负增长传遍网络,吃瓜群众抢鸡蛋抢猪肉时才喊贵。美式朋友讲“买不起房,牛排节约吃”。但他们发个工资,加薪及时。中国则收入没那么快,各项成本依然攀升,所以“美国东西很贵”在出国党是日常心声。
物价结构决定体验。工业品渠道强,劳动密集服务贵,这是美国不可逆现实。“美国的价格好便宜”确实,指的主要是带品牌的量产货,吃穿用度算整体比中国略高。人力少、服务贵、能自己动手不外包的例牌饭。“DIY猛如虎,商场付钱吓哭”,美国人见怪不怪。
两个体系里,总体性差异,不靠白纸黑字能算。房子、健康保险、幼儿园,这些隐性成本才是决定生活质量的大头。新移民最先吐槽的也不是超市单价,而是动一根指头就冒出账单。
中美互补是主旋律。美国愿意挣全球的钱,用中国供应链撑起高性价比硬货;中国人口红利依旧,制造业韧性极强,美资、日资、韩国品牌哪家舍得撤?中国超市量大便宜,餐饮外卖价格打骨折,衣服手机物美价廉。美国靠创新、金融、金融服务优势;中国抓实业、大国工厂。一张网,分工共赢。谁离开谁都得疼一阵。
普通人在城乡间、不同国家切换,啥都要“感同身受”。美国物价,不再“低”,但也没到“抢钱”地步。同样家庭用度,中国能过得实在宽松,这点没有争议。比到头,还是各有各的好,美国人羡慕中国菜市场,中国人想要美国股票分红,跨国生活,抓住两边红利,这才是理性选择。
写这些,不是要给哪一边站队,讲事实、看变化。东西南北中,涨价降价本身没有对错,只是社会结构、经济形势、国家选择不同的结果。不偏不倚,看长远稳定,抓住适合自己的机会,每个人都能找到舒服的生活节奏。
本文章如果发现哪句表述不当,欢迎留言指正。也请大家多评论、转发、点赞。后续我会整理更多一线数据和真实体验,和大家一起发现世界的多样。感谢一路支持,祝各位顺心顺意,生活蒸蒸日上。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