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4 11:41 点击次数:133
微博热搜刚开始冒烟那会儿,我正刷着世界杯进球集锦,弹窗一跳出来——“亚裔男模拉眼角,Swatch广告翻车。”
差点没把手里的奶茶喷到键盘上。
你说现在的广告圈,是谁给的勇气?
梁静茹都不敢接这个活。
那张照片,亚裔男孩两只手往眼角一拉,表情还挺认真,像在模仿小时候被同桌恶作剧的表情。
广告团队在干嘛?
难道以为中国网友的雷点像瑞士巧克力一样甜?
和去年D&G那次“意大利吃披萨用筷子”的骚操作一比,这次Swatch简直是翻了老黄历又踩了一遍。
道歉声明和删图一气呵成,效率可以和外卖小哥抢单。
网友们可不是吃素的,评论区一片“道歉没用,图片下架有啥意思”的声音,甚至有段子手直接改图,给模特P上了墨镜,标题变成“2024最具争议的表情包”。
你说模特本人,心里怕是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过。
其实,模特的内心戏,外人很难琢磨。
现场那么多人,你敢发飙?
对不起,下一条T台直接换人。
时尚圈的生态一直这样,说白了,合同、KPI、下一个案子才是硬通货。
你要是想靠“做自己”混饭吃,可能连咖啡都喝不起。
就像有的球员,明明心高气傲,到了转会窗口只能低头;广告圈同理,轮到自己上场,先想着别砸锅。
再说西方广告公司的脑回路,有时候真像老年机——慢半拍还死机。
几十年了,“瞇瞇眼”这种老掉牙的形象还在广告里转圈,仿佛他们没进过互联网。
去年美国某品牌篮球鞋广告,也出现过类似动作,最后品牌方在微博道歉,评论区直接变成批判大会。
你琢磨,文化敏感度这课,广告公司到底是不是逃课了?
SEO关键词“广告翻车”“辱华动作”已经在热搜榜上稳坐钓鱼台。
再扯远点,体育明星的公关团队,估计早已练成了危机处理十八般武艺。
去年某足球明星来中国,训练结束和球迷合影,随口一句玩笑直接被网友解读成“地域黑”。
品牌方连夜道歉,中文、英文、韩文三种版本齐发,忙得像春晚后台。
体育和时尚这两行,台前光鲜,台下全是坑。
拉回到这个亚裔男模身上,他是怎么想的?
你可以猜他有犹豫,可现实里,谁没在工作中被夹在甲方和自尊之间?
他可能有一瞬间想过:“要不算了吧?”
可四周全是镜头,人群里没人替你出头。
模特的职业生涯就像短跑,机会总是转瞬即逝。
你要是我,难道会当场拒绝?
真有勇气的,早都成了行业传奇。
有人说,国外就是喜欢搞怪、玩幽默。
但你见过几个西方广告敢拿自己人眼睛、鼻子来“幽默”一次?
玩归玩,别拿别人当噱头。
中国市场不是谁都能随便拿捏的。
去年那组法国运动品牌拍的“亚洲风”照片,刚上线就被网友爆锤,几小时后品牌方删图道歉,第二天股价都抖了三抖。
数据不会说谎,相关话题阅读量飙到几亿,评论区像股市一样起伏。
SEO关键词“品牌危机”“国际品牌道歉”每年都能刷一波。
你要说Swatch这次就能吸取教训,怕是想多了。
道歉归道歉,广告圈的老毛病,估计还得靠下一次翻车来提醒。
你说网友小题大做也好,玻璃心也罢,有时候就是气不过。
像我小时候在学校被同桌开玩笑,明明不觉得好笑,还得装作无所谓,心里其实早就暗自给对方记了一笔。
社会本来就没有绝对的标准,有人觉得有趣,有人就觉得刺眼。
现在这事还没完,评论区各种声音吵成一锅粥,有人说模特是“工具人”,也有人觉得他是“背锅侠”。
我倒觉得,模特、品牌、广告公司,谁都没能逃出这场风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只不过网友拿着放大镜,专挑芝麻大的事儿看,有时候自家西瓜掉地上都没工夫捡。
你还记得前几年NBA球星在中国直播时的“翻车”场面吗?
当时一条失言,直接让品牌损失上亿。
公关团队像救火队员一样,连夜出方案。
运动员那边还得自己跳出来发声明,满脸写着“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同样的套路,一遍一遍上演。
写到这,我忍不住想笑。
成年人哪有不尴尬的时候?
广告圈、体育圈、娱乐圈,谁不是一边小心翼翼地讨好市场,一边又怕踩到地雷?
Swatch这事就是个缩影。
你要说以后还会不会再有类似广告?
我掐指一算,八成还得有。
谁让流量和风口总能让人头脑发热呢。
最后忍不住想问一句,你怎么看?
模特到底是大无畏的“表演者”,还是无奈的“背锅侠”?
或者你觉得这广告公司才是真正的“迷之自信”?
来,评论区聊聊,别光看热闹,参与一下,说不定下一个被网友盯上的,就是你喜欢的那位运动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