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为什么赫鲁晓夫会被称为“玉米棒子”?

发布日期:2025-08-05 17:17    点击次数:189

提起赫鲁晓夫,人们可能都知道,他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之后执政长达10年之久的苏联最高领导人。他曾以无情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提出“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挑起国际共运大辩论,以及蓄意制造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闻名于世;也因口无遮拦、举止随意、鲁莽滑稽等鲜明的个人特色而全球著称。

但你或许不知道,赫鲁晓夫在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期间,还在苏联国内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改革——“玉米运动”。这场运动掀起了全国范围的玉米种植热潮,其来势之猛、规模之巨、影响之深,在世界农业史上都前所未有。

赫鲁晓夫赋予这项运动重大的现实意义,认为这是解决苏联农业困境的良方,具有弥补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奇迹效应,甚至将其视为社会主义对抗资本主义竞争的绝对保证,是一项“壮国威保胜利”的伟大实践。然而,这场史无前例的农业改革最终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而宣告失败,他也因此成了人们口中的笑柄,被戏称为“玉米棒子”。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玉米种植?这场本应利国利民的运动为何最终失败?

战后初期,苏联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其中农业是最落后的部门。受传统耕作方式限制,苏联主要农作物只有小麦、马铃薯和玉米三种,且小麦播种范围最广、产量最高,而玉米种植仅限于乌克兰、北高加索、摩尔达维亚和格鲁吉亚等南方地区。

斯大林时期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扰乱了农业生产秩序。国内农产品既无法满足民众基本生活需求,也难以支撑工业发展需要。据统计,50年代初苏联粮食产量仅相当于1913年水平,单位面积产量更是仅为欧洲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斯大林的主要农业顾问李森科坚持“春小麦增产论”,认为通过春化处理南方冬小麦就能迅速提高产量。但在对小麦种子进行一系列“无产阶级春化处理”后,却导致小麦持续减产。这种伪科学做法使苏联农业困境雪上加霜。

在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赫鲁晓夫是最早倡导扩大玉米播种面积的领导人。从世界粮食作物发展趋势看,扩大玉米种植确实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执政后,他便开始推行以扩种玉米为核心的农业改革。

赫鲁晓夫认为,解决农业困境的关键在于发展畜牧业,而饲料短缺是主要障碍。玉米作为优质青贮饲料,其潜力巨大。他坚信:“玉米这个粗壮的作物蕴藏着发展畜牧业的巨大潜力。对每个苏联家庭来说,玉米就是牛奶和大油。”

早在乌克兰任职期间,赫鲁晓夫就根据当地经验推广玉米种植。1949年采用“方形穴播法”,一次性扩种200万公顷玉米并获得丰收,这为他赢得了“农学家”的美誉。调任莫斯科第一书记后,他先在自家别墅菜园试种成功,后在郊外集体农庄试验也获佳绩,这进一步坚定了他的信心。

1959年访美期间,赫鲁晓夫参观加斯特农场,目睹北美大平原的玉米丰收景象,并了解杂交玉米技术,这更加深了他推广玉米种植的决心。他认为:“只有开垦荒地才能解决粮食问题,只有扩种玉米才能解决畜牧业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素质都会提升,社会主义才能战胜资本主义。”

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推动下,苏联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玉米种植热潮。从哈萨克斯坦到西伯利亚,从乌克兰到楚科奇半岛,玉米种植面积从1953年的350万公顷飙升至1962年的3700万公顷。

社会各领域都卷入这场“玉米革命”:农业部创办《玉米》科学杂志;乌克兰成立玉米研究所;莫斯科展览馆设立玉米展厅;农业机械部门研发专用设备;文化领域出现玉米主题电影、歌曲和舞蹈;甚至有人将列宁的“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改成了“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玉米化”。

然而现实残酷:许多地区玉米非但没有高产稳产,反而大幅减产。1963年,全国62%的玉米颗粒无收,不仅无法保障饲料供应,还挤占了小麦等主粮种植面积,威胁粮食安全。

这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一、忽视客观条件:苏联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不适合玉米生长,特别是西伯利亚等寒冷地区。1955年后扩种的许多土地本就不适合玉米种植。

二、科技支撑不足:当时苏联农业科技水平有限,化肥供应短缺,难以满足玉米生长需求。

三、领导方式错误:赫鲁晓夫采取行政命令手段强行推广,缺乏科学论证。他的试验规模小、时间短,却要将个别经验全国推广,表现出严重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玉米热潮逐渐消退。这场运动不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使赫鲁晓夫在民众中威信扫地,最终影响了他的政治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打破传统的改革者,但他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这场“玉米运动”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启示:任何改革都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实际情况,否则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