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9 16:15 点击次数:142
周总理一生没有亲生子女,而他唯一的 “儿子”,是位义子,是当年周总理回绍兴祭祖时认下的。
这位义子名叫王戍,本是周总理的姑表侄儿。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时,他便心生敬佩,一心想跟着周总理去打鬼子。
可当时王戍才 16 岁,年纪尚小,周总理婉言拒绝了。但见这热血少年满脸失落,周总理话锋一转,主动提议:“你做我的干儿子吧。”
这样 “脸上有光” 的事,让王戍和家人都喜出望外,当即答应下来。周总理郑重收下这个 “儿子”,却没想到,此后一生再未与他相见。
认个 “儿子”
1939 年春天,周总理以回乡祭祖为名回到浙江绍兴。这里是他的祖籍,也是鲁迅先生的故乡 —— 说起来,周总理与鲁迅算是同宗亲戚,按辈分还得称鲁迅为 “叔叔”。
此次回乡,周总理除了寻根,更重要的是秘密会见浙东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开展革命工作。同行的还有六名士兵,名义上是保护他的安全,实则寸步不离地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既然是祭祖,明面上的礼节少不了。周总理与老家亲属寒暄问候,其间,有个少年总围着他转,眼神里满是崇敬,这便是王戍。
论家族渊源,王戍与周总理不算近亲,往上数到王戍的祖母周桂珍 —— 她是周总理的嫡堂姑母。只因周总理声名在外,王戍对这位表伯格外亲近。
3 月 29 日,一行人乘乌篷船驶出绍兴城,先后祭拜了先祖墓地,还游览了大禹陵。一路上,王戍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周总理都微笑着一一解答,这让少年对他的崇拜更甚。
王戍的聪明好学给周总理留下深刻印象,打心底里喜欢这个孩子。第二天活动结束后,周总理在姑父家吃过晚饭,应亲友请求题词留念,给王戍题的是 “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
捧着表伯递来的宣纸,上面的字迹激荡着王戍的心脏,他热血沸腾,拉着父亲恳请表伯带自己去抗日前线打鬼子。
看着王戍父亲同样期盼的眼神,周总理虽被少年的热忱打动,却更看重他的未来:“你年纪还小,在学校多学知识才是正事,将来才能成为国家的顶梁柱。” 他婉言拒绝,让父子俩再等等,先好好读书。
王戍的神情瞬间低落,周总理心一软,拍着他的肩膀问:“你愿意做我的干儿子吗?”
这句话驱散了王戍的失落,父子俩连连点头。王戍给周总理鞠了三个躬,响亮地叫了声 “干爹”,周总理开怀应下,认亲的事就此定下。
周总理祭祖、认干儿子、续写家谱,这些都是合乎传统的举动,跟着他的士兵怎么也想不到,在这些公开活动背后,他早已完成了革命工作的部署。
不让 “儿子” 沾光
虽说认亲过程简单,两人的情谊却无比真挚。应下 “干爹” 之称后,周总理重新取来宣纸,给王戍再题一幅:“乘长风破万里浪!慕向表侄义儿周恩来。”——“慕向” 是王戍的字,落款已改称 “义儿”。
离开绍兴后,周总理在四月寄去自己的照片,背面亲笔写着:“慕向表侄义儿存念 周恩来 廿八・四・五”。
尽管义父义子的关系就此敲定,两人却再未相见。绍兴之行成了他们缘分的起点,也留下了唯一的相处记忆。周总理离开时叮嘱王戍好好读书,而王戍也没辜负这份期望。
自绍兴一别,王戍再也没见过义父,却始终牢记他的教导,刻苦攻读。1945 年抗战胜利时,他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坚持完成学业。1949 年毕业后,王戍加入人民解放军南下服务团,后来被分配到福州市工作,又调任福建高级工业学校。
在此期间,他从未借周总理的名号谋取任何便利,也没去北京找过义父。他给周总理写过许多信,汇报近况与工作心得,却始终没收到回信。其实周总理收到了所有信,对王戍的成长很是欣慰,只是出于顾虑没有回复 ——
当时已是国家总理的他日理万机,深知哪怕只言片语的回信,都可能影响王戍的进步,或是让旁人对他特殊关照,这对谁都不是好事。
王戍在福建待了 50 年,父亲进京时见过周总理,他却从不多打听,更没向外人透露过自己与周总理的关系,只是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从未沾过义父半点 “光”。
直到 1978 年,工作人员整理周总理生前档案时,才从日记中发现这段往事,联系到王戍,他的身份才得以 “曝光”—— 那时,周总理已经去世两年多了。
周总理永远在我们心中
周总理的亲友们始终谨记他的告诫,将与他的关系深埋心底,像普通人一样认真生活。他与王戍的这段往事,也成了不为人知的秘密,直到晚年才被揭开。
曾有绍兴的堂叔仗着亲戚关系找到周总理,借着商议祖坟之事,希望安排工作。周总理召集在京的亲戚,自己没坐主位,坐在一旁的小沙发上,耐心解释平坟的缘由,语重心长地说:“我是国家的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希望家乡人民理解,也请大家不要搞特殊化。”
周总理的行事作风,无不令人动容。他两袖清风,一生为国为民,却无子嗣,令人惋惜。他逝世时,十里长街挤满百万群众,含泪为他送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铿锵誓言,至今回荡在耳畔,多少学子以他为榜样砥砺求学;他寄给邓颖超一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写下 “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这份相守便是一生。
从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周总理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都为国家和人民立下卓越功勋。即便被确诊膀胱癌,他仍超负荷工作 —— 住进医院后,只要身体允许,就坚持见外宾、开会议、谈工作……
病痛难忍到无法工作时,他歉疚地对工作人员说:“以后别叫我总理了,叫恩来就好,我现在没能力为人民、为国家做贡献了……” 闻者无不落泪 —— 您永远是我们的总理,是人民永远深爱的总理啊!
1976 年 1 月 8 日,78 岁的周总理永远闭上了双眼。毛主席悲痛万分,身体愈发虚弱。他留下遗嘱,将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川大海,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
如今,新中国蒸蒸日上,这盛世如他所愿,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