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4 12:48 点击次数:71
2025年11月,克里姆林宫的表态让国际社会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但更令人震惊的是,就在佩斯科夫宣称“对政治外交解决途径持开放态度”的同一周
前线传来了一个数字:超过700名乌军士兵在红军城附近集体放下武器,创下2025年以来单次投降人数最高纪录。
这一数据与俄方所谓“乌克兰民众支持和平条件的人数正在增加”的说法形成微妙呼应,却也让人们意识到,枪炮声未停歇时的“和解信号”,更像是一场以战场优势为筹码的外交心理战。
佩斯科夫在简报中强调,俄罗斯的核心前提是“达成最初设定的各项目标”。 这些目标究竟有多苛刻? 对比2022年伊斯坦布尔谈判时的条件可见端倪:当年俄方曾接受中立地位和领土问题协商的弹性方案
而2025年的要价已彻底刚性化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主权成为不可谈判的前提,中立化和去军事化要求更加彻底。 俄方甚至追加了“乌克兰完全退出四州并多让出两万多平方公里领土”的新条件。
这种强硬背后是战场态势的支撑。 俄军已控制红军城85%区域,米尔诺拉德包围圈即将合拢,乌军防线在消耗战中持续承压。
与此同时,俄罗斯通过“俄罗斯人民团结年”等举措强化内部凝聚力,绍伊古更公开发文揭露“西方分裂俄罗斯的百年图谋”,将外部威胁转化为内部动员动力。
俄方此时抛出和谈,实则是以军事优势为杠杆,逼迫乌克兰在“更恶劣的局势到来前”接受既成事实。
乌克兰的应对空间正被急剧压缩。 前线士兵面临弹药短缺和兵力不足的双重困境,而后方政治生态同样脆弱。 泽连斯基在军中的支持率大幅下滑,甚至被指责将无人机部队司令布罗夫迪当作红军城失守的“替罪羊”。
更关键的是,乌克兰国内法律仍禁止与普京直接对话,这意味着任何高层谈判都需先修改法令,而俄方明确表示“乌方法令不撤销,代表层级将受限”,程序性矛盾直接质疑了谈判的可行性。
西方盟友的支撑力也在松动。特朗普政府叫停对乌所有军事援助,并明确拒绝提供“战斧”巡航导弹。 欧盟承诺的100万发炮弹仅交付60万发,而欧洲内部因经济压力和“援助疲劳”出现明显分歧。
甚至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俄外长拉夫罗夫的通话也无果而终,导致美俄布达佩斯峰会搁浅。 这些信号让乌克兰难以获得谈判所需的足够外交后盾。
俄方在调解人选上展现出精准的地缘政治算计。 佩斯科夫明确表示对匈牙利提出的倡议“不知情”,却高调筹备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的访问。
这一选择绝非偶然:哈萨克斯坦作为俄罗斯的“特殊伙伴”,既能保持一定中立性,又不会像欧盟国家匈牙利那样引发西方集体警惕。
相比之下,斯洛伐克总理菲佐虽因“反美亲俄”立场被普京称为“可接受的调解人”,但其过于鲜明的立场反而限制了斡旋空间。
俄方对调解渠道的严格控制,暴露了其“以谈促战”的深层策略。拉夫罗夫曾强调“临时停火不可取,因为西方会借此武装乌克兰”,而通过可信度较高的第三方传递信息,俄方能既展示开放姿态,又不让谈判脱离自身节奏。
这种选择也暗示了俄罗斯更倾向于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而非依赖传统西方主导的调解机制。
双方底线冲突的焦点首先集中在领土问题上。俄方要求乌克兰承认“领土现实”,即克里米亚和四州归属的既成事实;而乌方坚持“主权不容谈判”。
这种对立在程序上又被“合法性陷阱”复杂化:俄方暗示泽连斯基任期争议可能导致协议无效,而乌方则要求谈判必须有欧美国家参与监督。
安全机制设计则是另一重障碍。俄罗斯坚持乌克兰需接受“不结盟、中立和无核地位”,并消除“西方对俄安全的长期威胁”;而乌克兰将加入北约视为核心安全保障。 更棘手的是
俄方要求以2022年伊斯坦布尔草案为唯一谈判基础,但该文件中的“安全保障原则”已被战场形势彻底改写。 双方对“公平解决方案”的认知差异,使得任何妥协都难以跨越信任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