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我眼中的杨振宁:从“花边新闻”到“心中丰碑”,一个普通人是如何真正认识一位科学家的?

发布日期:2025-10-26 19:29    点击次数:61

惊闻杨振宁#院士逝世,心中为之一震。这几天,关于“杨振宁的成就有多高?”的话题引发了热烈讨论。坦白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这位科学巨匠的认知,仅限于他35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82岁娶了28岁的翁帆,93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说实话,我对杨老最初的印象并不好。作为一个和科研圈八竿子打不着的普通人,我不关心他取得了多高的成就,到底对中国的乃至世界的科学进步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倒是“功成名就不回国”、“娶了和自己孙女差不多年纪的娇妻”,“老了回国来养老了”这样的“花边新闻”,更易传播,也更容易拨动普通人的神经。

我对杨老的第一次印象改观,出现在2004年。那一年我上高二。学校召开学年表彰奖励大会,其中有一项奖励,颁发给了一位已毕业,正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大一的学生。

这项奖学金的发起人是该校曾经的一位校友,后来就职于美国某顶尖科研实验室,并有幸担任了杨振宁院士的实验助理。他想在他曾经的母校设立一项奖学金,奖励那些在物理方面有天赋有兴趣的学弟学妹们。

该想法得到了杨振宁院士的大力支持,于是,这项承载着两位物理人期望的奖学金,便以他们二人的名字被命名为 “嘉宁奖学金” 。

杨老还谦逊的表示:这个奖学金是由他的助理发起的,自己只是提供了一些支持,就不要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后来考虑到杨老在物理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以更好地激励那些在物理方面有天赋有兴趣的年轻学子,才同意了他的助理的名字在前,杨老的名字在后的命名方式。

这里还有一个温暖的细节:按照惯例,若以人名命名,常从姓名中各取一字。但最终选择的 “嘉” 字,不仅是发起人的名字,更深藏着 “嘉奖英才” 的美好寓意;“宁” 代表的,正是物理学泰斗杨振宁先生。

这个名字,从诞生之初,就超越了个人的印记,寄托了一份“嘉奖后学,薪火相传”的温暖期许。它不再只是一个奖学金的名字,更是一个精神的符号。

那位被奖励的学生本人没到场,父亲代为参加颁奖仪式和领奖。他父亲还分享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杨振宁院士在清华大学教授大一物理,他家孩子竟然有幸听到了杨院士的课。

听到这个消息,有一位同学激动地当场跑上领奖台,拽住那位父亲,说颁奖仪式结束后,无论如何要给他几分钟时间,他有很重要的事情想问清楚。

那位同学我倒是认识。我们当时还没有文理分科(当时刚巧遇上教育改革,政策未定,学校便一直未分科),该同学的综合成绩在年级排名30左右,但物理成绩非常突出,经常都是满分。

我不知道他最终和那位得奖同学的父亲都谈了什么,只知道高三文理分科之后,该同学选了理科。要学习的科目少了(未分科之前要学9门主科,分科后少了3门),且不再需要消耗时间精力在自己并不擅长的政史地等科目上了,该同学的成绩直线上升,物理更是一骑绝尘。我们这些曾经同班,同样选择理科的同学都被他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2005年的高考,他以理科总分727分,物理满分,市状元,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了。此时,我终于猜着了,他当时和那位同学的父亲问的,大概会和杨振宁院士在清华授课有关吧。只是不知道他会不会延续那位同学的幸运。

不论是否有幸能够成为杨振宁院士的学生,他一直视杨老为自己的偶像,终于如愿考进了心仪的学校和专业,能够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到杨老,甚至有可能有机会接受偶像的亲自教导,这已经是很多人做梦都求不来的福分了。

虽然有幸和这样优秀的人做同学,但我自知和人家差距很大,考上的也是一所籍籍无名的普通大学。自然不好意思和人家再保持联系,也不好意思再打探母校的消息。但我知道,这项奖学金一定还会激励着更多的学子在这条路上奋勇前进。

那位因受此激励、最终考入清华物理系的同学,让我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榜样”二字的力量。原来,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存在,本身就像一座灯塔,其光芒足以照亮遥远小城中一个年轻学子的前路,并将“物理”这个抽象的词汇,变为一个可以奔赴的、滚烫的理想。

就在我几乎快要忘记这位遥远的美籍科学家时,一则新闻再次将他推到了我的面前。2015年,杨振宁院士放弃了美国国籍,加入中国籍。当时很多人都在说“杨振宁年轻能干的时候舍不得美国的高薪厚禄,现在老了,干不动了,想着跑回国养老来了”。

当时恰逢我们高中毕业10年,听说学校还组织了一场优秀校友见面分享会,前后脚考进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那两位同学也在被邀请之列。只是像我这种并不能给母校增光的普通学生,就无缘得见了。

那时候,我依然不知道杨振宁院士到底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又为国家做出了怎样卓越的贡献。但我清楚地知道,中国的国籍应该是世界上最难加入的国籍。一个曾经放弃中国国籍,加入外国籍的人,想要再次加入中国籍,那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可是,中国愿意为杨振宁院士破这个例,那必然是他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卓越贡献。

也正是在那一刻,我忽然对“嘉宁奖学金”里的那个“宁”字,有了超越字面的理解。它当年或许只是代表杨振宁先生,对那些学子们寄予了一份“宁静致远”的期许。但纵观他后半生所选择的道路,无论是面对滔天的非议,还是承受世俗的误解,他从未辩解,始终安然地做着自认为正确的事。教书育人、提携后辈、建言献策。这份在喧嚣中恪守初心、在时间中印证价值的定力,将个人浮名置之度外的豁达,不正是“宁静致远”最生动的诠释和示范吗?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它仿佛一个跨越时空的预言与印证:以 “嘉奖” 激励后学奋勇争先,以 “宁静” 告诫学子坚守初心。这个名字,从诞生之初,就寄托了一份超越时代的、关于“如何做学问”与“如何做人”的温暖期许与精神指引。

只是,我的工作和生活,都与科研或者物理领域八竿子打不着。在那之后不久,我结婚了,后来又有了孩子,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人,我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关注这些事情。作为一个母亲,在养育若兰的日日夜夜里,我时常在思考,我到底该如何引导我的孩子若兰。我给她讲绘本、立规矩、培养习惯,却也常常困惑:除了这些日常的浇灌,我还能给她什么更持久、更强大的成长力量?

我们总在苦苦寻找教育孩子的资源与方法,杨老的故事,给了我答案的一部分:一个真正的榜样。我从杨老身上看到的,是“榜样”二字最深沉的力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或许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也并非整日的耳提面命,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能接触到真正“巨人”的环境。

当孩子的世界里,不仅有流量明星和网络红人,更有像杨振宁这样,将智慧奉献给人类、用行动影响后来者的科学家时,他们的视野、格局和追求,自然会变得不同。

杨振宁先生物理学的成就,我终其一生也难以深入理解。但他作为一个“榜样”,如何润物无声地影响了一所中学、几位学子,进而改变了他们对人生的想象。这个过程,我看见了,也懂得了。

我们或许无法,也无需期望每个孩子将来都能够成为下一个“杨振宁”,但我们可以让他们知道,这世上有这样一种极致的探索、一份不渝的赤诚。让他们在迷茫时,能想起曾经有这样一盏灯,照亮过人类的路,也照亮过某个高中生通往清华的路。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孩子推开一扇窗,让孩子看到何为真正的卓越,何为值得仰望的星空。这种榜样教育,其核心并非知识的灌输,而是视野的开拓与格局的塑造。它让孩子知道,人生的价值可以有多元的、崇高的衡量尺度。它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未来,你不必去追逐那些转瞬即逝的流量明星,你可以去敬佩一个科学家,一位工程师,一名优秀的工匠,或者一个像杨振宁的助理那样,甘愿为故乡与后辈搭建桥梁的人,甚至是身边任何一个坚守岗位、默默发光的普通人。

如今,杨老已逝,盖棺论定。我也不想再详细了解讨论他的过往,无需深究他那足以照亮人类文明史的物理学成就。但我知道,他是一个很厉害的科学家,一个很伟大的中国人。于我而言,我心中自有一座为他树立的丰碑。这座丰碑,不是用公式和奖项砌成,而是由两个被改变的少年人生、和一份超越世俗眼光的家国认同所铸就。

前辈已逝,风范长存。谨以此文,致敬杨振宁先生,表达一个普通母亲最深的敬意与怀念。愿这束光,也能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也愿我们,都能成为为孩子点亮星空的引路人。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