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1 04:53 点击次数:192
特朗普又把关税这把刀抬起来了,时间点定在10月1日。
他在“真实社交”上宣布,对一串进口产品加码,厨房橱柜、浴室洗手台和相关建材,税率直接拉到50%,进口家具是30%,所有进口重型卡车加征25%,最狠的落在药上,专利和品牌药品一口气加到100%。
这不是一时兴起,是美国单边化贸易政策的延续,摆明无视WTO规则,把国内政治放在全球贸易之上。
什么意思,说白了,美国在“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里,既想当裁判,又不想守规矩。
二战后,美国主导搭建全球贸易体系,长期自称“规则守护者”,现在动作彻底反着来。
WTO争端解决机制被美国长期边缘化,国际机构的权威在美国眼里就是可有可无。
美国在规则里当双重角色,一边制定,一边破坏,信用基础正在加速塌方。
这一点,欧洲感受最直接。
8月1日起,美国和欧盟的贸易安排落地,对来自欧盟的汽车及汽车产品加征15%关税。
欧盟内部骂声不少,但没形成有效抵抗,最后还是接招。
你细品,强权给到的“选择”,就是不选择。
中国的反应不同。
之前一轮贸易战,中国硬刚过,通过对等关税和法律挑战维护自身权益,立场明确。
这也是美国和中国打起来,西方很多人反而安静的原因,知道对面不会回避。
多数国家被动适应,美国靠经济体量和市场优势随意修改规则。
再看这次清单,细节到让人发麻。
厨房橱柜、浴室洗手台,关税具体到单品,这不太像宏观调控,像是有人精准敲门。
特朗普团队对行业压力向来来者不拒,游说和利益输送的痕迹非常直白。
政策被特殊利益集团捏着走,短视风险和腐败风险全在字里行间。
对建材和家具高关税,会谁受益,答案并不难猜,美国国内制造业巨头坐等收钱。
对药品加征100%,保护的是大型制药公司的垄断利润,压的是消费者的钱包。
这套关税,不是为了全球公平贸易,更像是在换政治支持和竞选资金,代价是美国消费者和全球供应链稳定性。
关税像是加在货物上的税,但最后往往落在普通人的生活上。
经济学家也早就点了灯。
摩根士丹利的塞思·卡彭特说,美国经济增长已经明显放缓,关税是重要因素,影响会在接下来几个月持续显现。
他预计2026年美国经济增速可能降到1.25%,和2024年的2.8%完全不在一个台阶,劳动力市场走弱,新岗位只有预期的一半,工业生产已经露出疲态。
数据给出的画面很冷,增速向下,就业缩窄,工业掉劲。
国际层面,信用问题更加棘手。
单边关税损伤盟友关系,欧盟的不满只是一个窗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公开批评美国政策,意味着多边机构对美国的不信任在升温。
信用损失是长期的,国家行为一旦被视为不可预测和只算自己的账,谈判承诺就会打折。
再把镜头拉回重型卡车。
进口重卡加征25%,表面看护国内产业,实际可能会推高物流成本,带动通胀,中小企业先吃不消。
卡车就是运输的脊梁,脊梁一加价,整条链路一起抬头。
商业圈的焦虑也在增加。
摩根大通的杰米·戴蒙和高盛的戴维·所罗门对经济增长都不乐观,企业家看的是实盘,订单少了,成本上去了,嘴上说“稳”,手上未必敢投。
美国经济正在陷入一个怪圈,靠关税换短期政治收益,牺牲长期增长和国际信誉。
这套操作的问题在于,没有战略远见,只有眼前紧。
你让浴室洗手台和厨房橱柜上税到50%,制造业巨头开心,消费者扛着,供应链抖着。
你把药品税加到100%,患者买药的痛感直接翻倍,制药巨头护城河更厚。
政策越具体到单品,就越像为某些利益量身裁衣。
再看欧洲,8月1日开始的15%关税已经在跑,内部批评不断,但没有有效反制。
这就把一个现实摆在台面上,规则谁说了算,美国说了算。
WTO的规则放在那里,可美国不想用的时候,它就是摆设。
这几年你已经见过太多类似画面,美国把多边机制晾在边角,自己一个国家开价。
卡彭特的预测不是耸动,指标都是实打实,增速和就业给出了方向。
国际机构的公开批评也不是“姿态”,是对长期信用问题的提醒。
企业家们的怀疑更不虚,订单和成本不会讲政治,它们只会把利润当真。
当政策被利益集团捆绑,结局通常就是社会成本外溢,政治收益内化。
特朗普这次关税加码,把焦点从钢铝、芯片,挪到了浴室和厨房,把药也拉进来,再把卡车按了一个25%。
这就是对内的信号,也是对外的信号,谁都看得懂。
盟友关系会更紧张,全球机构的信任会更少,谈判桌上美国的承诺价码会更低。
供应链的波动还会向下传导,物流和仓储算账的时候,数字不会撒谎。
10月1日之后,进口家具要加30%,建材要加50%,药要加100%,重卡要加25%。
港口的集装箱到了账期,柜子要多付,药品要重算,卡车要涨价,仓库算账的人笑不出来。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