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6 08:45 点击次数:188
一边是公司豪掷20亿回购股份,另一边却是三大股东悄悄减持了12个亿。
恒瑞医药的36万名散户投资者在这个夏天感受到了冰火两重天。
2025年8月20日晚间,恒瑞医药发布了半年度报告。
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157.61亿元,同比增长15.88%。
净利润44.50亿元,同比增长29.67%。
这份成绩单被市场称为“大超预期”。
更让投资者兴奋的是,公司同时宣布了回购计划。
拟用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份,资金总额在10亿到20亿元之间。
回购价格上限设定为90.85元每股。
这个消息让不少投资者回忆起2024年那波上涨行情。
当时也因为类似的操作,股价一路上扬。
但随后的股东持股变化明细表,给热情的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报表显示,第二季度三大股东进行了减持。
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青岛博森泰企业管理中心、连云港市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计减持2026万股。
以均价计算,减持金额约12亿元。
这不是近期唯一的减持消息。
6月15日,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孙杰平也发布了减持计划。
他拟减持不超过47.67万股,占其持股总量的25%。
这位在公司工作了27年的老将,此举引发了不少猜测。
股东减持与公司回购,这两种相反的操作同时出现,让人困惑。
从财务数据来看,公司经营状况确实不错。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到43亿元,同比增长41.80%。
这个数字甚至接近净利润水平。
创新药成为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
上半年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高达95.61亿元。
占公司总收入比重首次突破60%,达到60.66%。
其中创新药销售收入为75.70亿元。
瑞维鲁胺、达尔西利、恒格列净等进入医保的创新药,销售增长明显。
艾瑞昔布、瑞马唑仑等老牌创新药,也通过新适应症获批保持增长。
仿制药业务面临压力,但仍有亮点。
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用紫杉醇等产品销售收入取得较快增长。
带动整体仿制药业务收入实现小幅提升。
公司研发投入继续保持高位。
上半年研发投入达到38.71亿元。
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32.28亿元。
这样的投入规模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公司已有17款1类新药获得批准。
2024年又有2款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
创新药对外许可成为常态化业务。
上半年公司收到默沙东2亿美元首付款。
还有IDEAYA的7500万美元首付款。
这些收入被确认为当期业绩。
围绕100余款在研创新产品,公司开展了超过400项海内外临床试验。
ADC、AI药物研发等技术平台日益成熟。
今年上半年有6款1类新药获批上市。
包括全球首款超长效PCSK9单抗瑞卡西单抗。
首款国产JAK1抑制剂艾玛昔替尼片。
HER2ADC瑞康曲妥珠单抗等重磅产品。
多靶点RTK抑制剂法米替尼也在其中。
这些新药有望带来业绩增量。
回购计划的具体用途是员工持股。
2025年激励规模不超过1400万股。
这被市场解读为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但股东减持的事实同样摆在面前。
三家主要股东在第二季度进行了减持。
合计减持2026万股约12亿元。
董事、高级副总裁孙杰平拟减持不超过47.67万股。
这些减持相对于公司总股本来说比例很小。
公司总股本超过63亿股。
减持股份占比约0.32%。
但从心理层面影响不小。
特别是对36万名散户投资者来说。
他们中的很多人是长期持有者。
经历过公司股价的起起落落。
2021年股价高点至今,波动幅度很大。
这次业绩向好却遭遇减持,让人难以理解。
市场反应直接而迅速。
公告后股价冲高回落。
买盘和卖盘力量激烈交锋。
成交量显著放大。
投资者意见出现分歧。
看多者认为基本面持续向好。
创新药占比提升趋势明确。
国际化步伐加快。
看空者担忧股东减持可能延续。
后续或有更多抛压。
医药行业政策面仍存在不确定性。
仿制药集采影响尚未完全消除。
创新药研发投入巨大。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从交易数据看,机构投资者似乎更淡定。
北向资金近期呈现净流入态势。
多家券商发布研究报告。
维持“买入”或“增持”评级。
目标价多数在70元以上。
散户投资者则显得更为焦虑。
股吧和投资论坛讨论热烈。
有人选择获利了结。
有人选择继续坚守。
还有人在观望等待。
公司最新市值约2800亿元。
动态市盈率31.5倍。
在医药行业中处于中等水平。
港股价格较A股有一定折价。
两地价差约15%。
这增加了投资的复杂性。
医药行业本身处于变革期。
创新成为唯一共识。
但创新之路需要大量投入。
而且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恒瑞医药作为行业龙头。
既有规模优势。
也面临转型压力。
36万名散户投资者。
每个人都在做出自己的选择。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