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1 08:20 点击次数:181
古书中的叛逆者:王莽与曹操
在古籍的记载中,像王莽和曹操这类人物往往被贴上“乱臣贼子”的标签。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来看,这种评价也算合理。然而,从他们的手段和后世声名来看,曹操无疑比王莽高出不少。
即便对那些不了解历史真相的人来说,虽然曹操被视为奸雄,但他仍然配得上“大英雄”之称。而王莽呢?提到他的名字,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一个理想主义者。
事实上,王莽并非如此不堪,也没有那么多理想主义色彩。
如果按照古代士大夫的标准,他可以说是个正统的儒家政客。在这些儒家政客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制度莫过于禅让制和先秦时期的古风。
他们对上古美好政治充满憧憬与追忆,在他们眼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无法超脱先贤光环。有哪位君主能像尧舜禹那样以德行传位?有哪种均分主义能超过周朝的井田制?人人平等才是理想国度!
于是,王莽借《周礼》推行新政,改革币制,甚至将地名和官职恢复成周朝时的名称。
这究竟是改革还是复古?一场恢复千年前社会制度的行动,却成了穿越者身份的佐证,无怪乎他被冠以“理想主义改革家”之名。他本人也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的人。
在夺权之前,我深信他的偶像是贤明能干的上古舜帝。他不为钱财所动,将皇帝赏赐的钱财封地都发给手下。他对待自己和家人近乎苛刻。
母亲病了,下属同僚前来探望,王莽妻子出门迎接,但她衣服长度居然拖不到地上,外衣长度也仅过膝盖。要知道,当时衣服越长代表地位越高。许多人认为这是不尊重他们,以为只是下人在接待。一打听才知,这是大司马王莽的夫人,他们顿时大惊失色!
然而,与他后续的大义灭亲相比,这些都是小巫见大巫!原因不过是他的儿子王宇反对他的主张。
当时王莽断绝了与汉平帝舅舅卫氏家的来往,而这个儿子却私通另一位舅舅卫宝,只为了通过汉平帝生母卫太后的口回京师与父母团聚。
这本不是大问题,但王莽绝不答应!最终儿子愤怒,与老师吴章串通派人去王莽府邸泼血。这件事被发现后,就成了他大义灭亲的借口,将亲生儿子投入监狱,并逼其自杀。
随后,他顺势将卫后一家全部铲除。谈及王莽的大义灭亲,人们多半只提到他的儿子,却很少有人提及那遭殃的一整个卫氏家族。这难道不是以大义之名,行削除政敌之实吗?儒家君子王莽,这种手段他可不是第一次用。
回想当年,他的顶头上司淳于长,何尝不是被王莽阴谋算计而亡?
淳于长和王莽其实是亲戚,表兄弟。两人的发迹路径也颇为相似,都靠着服侍权贵上位。
淳于长依靠的人更多些,首先是他的姨妈赵飞燕,在她不断的枕边吹风下,他成了九卿之一的卫尉。
接着又巴结舅父王凤,在王凤病重时尽心照顾,比亲儿子还要贴心。最终,他搭上了王太后的关系,一路仕途顺畅。
而王莽则是在伯父王根生病时,悉心照料,赢得了伯父的信任与青睐。然而,更为阴险的是,在成为伯父贴心人的同时,他暗中使计,将淳于长拖入深渊。
他诬告自己的表兄淳于长,说他夸口能让被废黜的许皇后复位,其实不过是为了敲诈钱财,还指控他与许皇后寡居的姐姐通奸等罪名。
就这样,一场不见血腥的阴谋,让王莽最大的对手淳于长饮恨离世。先是被贬至封国,最终惨遭杀害。
正人君子王莽,就这样一个个地清除了妨碍自己的对手,却反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真是令人感叹!
然而,一个虚伪的圣人终究无法成为真正的圣人。当他的对手变成皇帝时,即便这个皇帝是他的晚辈汉哀帝刘欣,他发现自己往日无往不利的策略再也行不通了。
无奈之下,王莽默默忍受小皇帝六年,但终于忍无可忍!
或许在他看来,这些皇帝都配不上理想中的“尧帝”形象,而现今汉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糟糕透顶。他觉得,是时候该自己登台掌权了,于是,一个充满野心的权力掠夺者开始了他的夺权之路。
他忘记了是谁赋予他权力、财富和荣耀。当面对不肯交出权力的亲戚、自己的晚辈汉哀帝时,他毫无儒家的仁义道德!竟然悍然毒杀了皇帝,然后摇身一变扶持孺子婴,自封摄政王。三年后,又进一步废除了孺子婴,建立起新朝。
至此,一个精心维护多年的“尧帝”形象瞬间崩塌,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篡位者形象。
实际上,当初构建“尧帝”形象的时候,也充满了阴谋诡计和政治斗争。但他却没有丝毫自知之明,通过家族长辈建立起来的权力基础,在汉室衰微之际行盗国勾当。他既是成功者,也是失败者。
成功源自权力,而失败则因合法性缺失。在面对这种合法性的缺失时,他全无觉悟,还自认为名声远胜天下人,到处以虞舜自居。
随着狂妄逐渐膨胀,他试图用自己理想中的那一套来改变国家。然而面对内外动荡局势,不但不知悔改,还一意孤行。最终,内外矛盾激化,秩序瓦解,所谓的善政也蜕变为恶政。
秦始皇通过焚书来控制言论,而王莽则试图通过推行六艺复古改制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尽管手段不同,但目的如出一辙,结果却同样难逃命运的捉弄。
实际上,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王莽并非庸才,相反,他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物。他夺权的手段看似正义光明,却暗藏阴影,有其可取之处。然而,在掌握权力后,他的举措却令人失望透顶。
他的复古梦想让百姓无所适从;他宣讲《符命》使得匈奴等族心生不安;他的夺权剧本引发了刘姓贵族群体的强烈反对。这些都注定了他的失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一时代的曹操,其高下立判。曹操的夺权,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颁布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密切相关。
当时,尽管刚经历赤壁之败,但曹操依然占据着大半江山,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知道东汉已走向末路。许多人在等待曹操何时会取代汉献帝。然而,曹操以退为进,让世人看到了他的野心和智慧。
《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写道:
“当初见天下动荡,我便辞官归乡,在谯东修筑房屋,以期夏秋读书、冬春打猎,本想着20年后天下太平再出来为官。不料国家陷入混乱,不得不应召担任典军校尉,为国讨贼。我最大的理想,是死后墓碑上刻‘汉故征西将军曹操之墓’。后来遇到董卓作乱,我便起兵讨伐,这是为了国家的大义。之后平黄巾、攻袁术、灭袁绍、击溃刘表,一步步接近平定天下。”
“如今我身居宰相之位,已超越了平生志向。国家没有我,将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你们看到我的强盛,就怀疑我是否会代汉自立,这让我感到不安。但若将军队交还国家,我也同样不安,还会导致国家出现问题。我不图虚名,也不愿受实害。今日我交还三县封地户口,只享武平一万户食邑,以此减少对我的非议和责备。”
以上内容精简版表达出了中心思想:曹操毫无掩饰地展现了自己的霸道。他并不在意封地,因为实际掌控者是他自己。他不要虚名,那没用,他要的是兵权!皇帝还是你的,我不稀罕。
为了进一步表明心迹,他在三年后,将三个女儿嫁给皇帝,使皇帝成了自己的女婿,同时又除掉伏皇后及其子嗣。
这种果断和谋略,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深思熟虑和狠辣手段。用无所顾忌的权力,曹操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还巧妙地以退为进,堵住了天下人的悠悠之口。然而,他真的没有夺权之心吗?
答案显然是:有。毕竟,没有人会如此无私。当孙权上书建议他进位时,曹操的回信也透露出他的真实意图。
“孙权这小子试图把我架在火上烤,我可不上当。”他说道。还提到:“如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意思不过是,如果这天下真要归属我家,那也是我儿子的事情。这算是曹操吸取王莽教训后做出的决定吧。
果不其然,在曹操去世后,他那不甘寂寞的儿子曹丕迫不及待地与汉献帝演了一出双簧戏。在三让三请之后,通过一场名正言顺的“禅位”,夺得了汉朝的皇位。
期望成为“尧帝”的王莽,虽然最终掌握了大权,却身败名裂,被列为十恶不赦之首。而从未期望成为“尧帝”的曹操,则通过以退为进成了周文王,不仅保留了自己的名声,还给子孙留下真正稳固的权利。
孰高孰低,后人自有评说。然而,这些评说千年之后才见分晓,而当时的人们只记住了曹丕的一句感慨:“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从历史来看,从古至今何来什么儒学禅让之说?八王之乱讲究过儒学吗?杨广诬陷兄长讲过道义吗?玄武门之变还有亲情吗?赵宋烛影斧声、朱明靖难、康雍八王夺嫡呢?
就连那些所谓的尧舜禹故事,其实也并非温情脉脉,而是充满刀光剑影。从古观今,也许法儒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因为王霸之道从未有礼法善恶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