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8 10:24 点击次数:55
▶ 阿拉讲上海的工厂变迁,蛮有意思额
侬晓得伐,上海过去那几个大厂,像昌硕、富士康,完全就像我们弄堂里忙碌的阿拉家族
走到哪都带着一股子“工业魂”
阿拉小时候,记得路过那条康桥工业区,总能看到一片灯火通明、工人们忙乎忙乎的场景
好像整座城市都在为这些“制造机器”欢呼
那时候,阿拉就觉得上海的工厂,真是“老灵老灵额”
蛮是昌硕工厂,靠着苹果的订单,带动了十万工人的生活,每天机器轰鸣
▶ 搬迁的风,吹散了几许旧梦
可是
事情的风云变幻得也蛮快
到2019年之后,苹果开始在全地方寻找“更便宜”的劳动力,像越南、印度这些地方,他们的工资才几百块钱
完全就像我们小时候买糖那样便宜
阿拉听说过,越南的工人月薪才两千多点,印度更是只有一千五百块,跟我们上海的6900块比起来
苹果的算盘很简单:想要高利润,成本得低到不能再低,于是,他们就开始把订单慢慢转出去
像把一只大锅里的饭菜倒出去一样
别说,苹果从2019年开始,就把中国的32家合作厂商逐渐踢出“供应链名单”,订单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咱们的昌硕,当然也不是“躺赢”的命,慢慢地
到2023年,传言变成了“板上钉钉”——厂子要搬走了
工人们一脸茫然,不知道为什么
心里满是疑问:“侬说昌硕要走啦
难道上海的工厂就要变成“空城”
”但公司心里很清楚,这其实不是他们能左右的事
▶ 未来的上海,想走高科技的路子
阿拉觉得蛮有意思,这个消息一出
上海的工人们都在想:这下可怎么整
不过,上海这座城市老灵
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落就迷失方向
侬晓得,上海早就有个“产业升级”的规划——不是只做简单的装配
昌硕要走,阿拉觉得像是给上海腾出一块“新天地”
让咱们的科技企业来“接力”
这是“换皮”,过去拼命拼“劳动力”
咱们上海的目标就是要变成“芯片城”、创新城,搞点“硬货”出来
短期内,可能会让一些工人“失业”,但长远来看
这个转变是“必须得”的
就像阿拉小时候学“毛笔字”,一开始手还不熟
练着练着就会写得漂漂亮亮的
阿拉觉得,产业“升级”也是这样,得吃点苦头
也蛮拼的啦 面对“失业潮”,上海的工人们也不傻,纷纷拿着补偿金
走向“自我充电”的道路
阿拉经常看见那些培训班,满满当当的学员,有的学修新能源车的充电桩
过去他们调手机、装零件,眼下变成了“修电池”、“搞机器人”
很多人还跑到城市里开“直播卖货”,变成了“带货主播”
他们用另一种辛苦,换取生活的希望
也有一些工友,穿上外卖服,骑着电动车,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有的居然还在直播间里大声吆喝,把商品卖得火热
这种“转行”虽然不一定比以前轻松,但也算是一种“自我拯救”
阿拉觉得,上海人,蛮有韧劲,遇到点困难
▶ 上海的优势,还在那儿哩
有时候,看到大厂搬走
心里会觉得:“会不会我们这个“地方工厂”真的要变“空城”了
我们最大的“宝贝”还在——那就是我们几十年累积的“工业底子”
你想,要造个手机外壳、螺丝、芯片,几乎不用跑到别的省,全部材料都能在上海搞定
印度、越南这些国家,短时间学不来我们这个“工业体系”的完整性
其实,苹果们走了,带走了订单
但也给本土的科技公司留出了“发展空间”
像小米、华为、比亚迪这些企业,去年都在“猛投研发”
华为的鸿蒙系统用户已经破五亿,比亚迪的新能源车技术让全球人都紧张
大疆的无人机早已占领了全球市场的一半
阿拉觉得,这才是“新上海”的模样:更高端、更创新、更有未来
昌硕的故事,就像是我们上海工业历程的一个缩影——从“拼劳动力”到“拼技术”
每一次变迁都带着阵阵“阵痛”
但阿拉相信,未来的上海会更精彩
告别过去,也许就是为了迎接更厉害的明天
侬看,上海要的,不只是“装手机的工厂”
而是“硬核芯片、创新药、智能AI”那些“高端货”
这阵“产业升级”的风,吹得蛮蛮的,但只要有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