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4 04:51 点击次数:72
1955年军队授衔之际,担任过红六军团军团长、八路军120师副师长的萧克,荣获上将军衔。这一消息传出,许多人不禁感到惊讶,因为相较于其他担任八路军副师长的将领,萧克的军衔显然显得偏低。
在那时,八路军麾下共有三位正师长和三位副师长,他们分别是林彪、贺龙与刘伯承。副师长一职则由聂荣臻、萧克以及徐向前担任。然而,在后来的授衔仪式上,这六位将领中,唯独萧克未曾被授予元帅军衔。
萧克对授衔之事,并未有过分感触。他后来曾坦陈,在历史长河中,自己曾三次误入歧途,这或许正是影响其授衔的主要因素。
1929年6月站错队第一次。
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军委下令对红四军的前委书记及党委成员进行重新选举。在此过程中,众多代表将选票投给了陈毅,唯有林彪等少数人将票投给了毛主席。
最终,陈毅被推选为红四军的前委书记,而毛主席未能当选,面临离别他亲手缔造的红四军。毛主席内心的失落与沉痛不难想象,一怒之下,他毅然前往“漳州”修养身心。
此次抉择,对那些年轻的红军将领而言,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彪毅然投下支持毛主席的一票,并在之后特地致信毛主席,表达了自己不支持其离任前委的决心。
毛主席对林彪在困境中所表露的肺腑之言深感触动,因此,在之后的日子里,毛主席多次赋予林彪重要的职责,这其中亦含有这层原因。
陈毅同志当选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后,便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红四军的相关情况。当时主管党内军事工作的正是周恩来同志。听闻红四军的前敌委员会书记并非毛主席,周恩来同志感到十分惊讶。他随即指示陈毅同志,务必将毛主席请回,让他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一职。
1929年12月,在红四军召开的第九次党代会上,亦即历史著称的“古田会议”期间,毛主席再次当选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从而重新握住了红军的指挥权。
萧克在投票环节选择了陈毅,然而以我们今日的视角来看,他显然站在了错误的一方,这等于是做出了一次错误的决定。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红四军而言,毛泽东同志担任前委书记,掌握军事指挥权,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1935年站错队。
在中央苏区,萧克曾先后担任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等职务。1934年,他率领红六军团作为先锋部队西进,旨在与贺龙的红二军团实现会师。两军成功会师后,萧克便成为了贺龙的重要助手。
1935年,当红二、六军团即将抵达四川甘孜地区之际,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物张国焘派遣代表前赴迎接。该代表与红二、六军团的领导进行了交流,明确表示中央红军北上之战略方针是错误的,而南下之路则是正确的。
自萧克远赴中央苏区之外已久,与党中央的沟通亦日渐稀疏,以致对局势的具体状况知之甚少。故此,当张国焘提出其说辞之际,萧克未便发表己见。
当时的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与红六军团政治委员王震,明确表态,坚定支持毛主席的领导,拥护党中央的决策,坚信唯有北进才是唯一的正确道路。
萧克选择了缄默不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意识到,这或许是他的第二次误入歧途,站错了立场。
1935年,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实现了历史性的会师。然而,面对中央红军人数与装备的相对不足,张国焘萌生了军阀心态,意图成为红军的实际领导者。对于张国焘的这一野心,党组织坚决不能容忍。
对于这一情况,张国焘心中并不甘愿,他甚至萌生了“另立中央”的念头。
1960年,美国知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北京与毛主席对话时,曾提问:“在你的一生中,哪段时间最为艰难?”
毛主席答道:“那是在1935年长征征途之中,发生在草地与张国焘同志之间的一次激烈斗争。彼时,党内危机四伏,分裂的阴影笼罩,甚至有酿成前途未卜的内战的危险。”
最终,尽管张国焘的“另立中央”图谋未能得逞,但对我党而言,那个阶段依旧堪称危机四伏的关键时刻。
在关键时刻,萧克不幸选择了错误的一方,这无疑会对他的授衔产生深远的影响。
1958年后,萧克为何消失?
新中国成立后,萧克肩负重任,被任命为军训部部长。军训部肩负着制定全军军事训练计划的使命,负责组织军队条令条例的编纂,并积极筹备陆军大学的组建工作。
在萧克的领导下,他们精心筹划,草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条令的初步草案,并将其提交中央审阅。1951年,彭德怀将军从朝鲜战场返回国内,萧克便指挥华北军区一支部队,为其进行了生动的实地演示。
彭德怀满意地说:“就这么办。”
1955年,训练总监部应运而生,刘伯承将军出任部长一职。随后,刘伯承将军遵命创建军事学院,而叶剑英将军则肩负起训练总监部的重任。至1957年,鉴于叶剑英将军事务繁重,萧克将军接替其位,正式担任训练总监部部长。
彼时,我国与苏联的友谊深厚,彼此亲切地互称“老大哥”。在军队训练领域,我们借鉴苏联的经验,推行了一系列正规化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绩,却也面临诸多挑战。
1958年,反教条主义浪潮愈发汹涌,彭德怀勇于挺身而出,对萧克及刘伯承等一众将领发起批评。他直言不讳:“总参撤销了我国国防部长之职,我无法踏入总参的大门;南京军事学院里既有自诩为土专家的人物,又有享有盛誉的军事权威,我自感不敢轻易涉足。”
不久之后,中央军委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反教条主义。在这场运动中,萧克受到了批判,并被剥夺了原有职务,随后转任农垦部副部长一职。
1959年,庐山会议的召开之后,彭德怀遭受了批判。正是在那个时期,他深刻领悟到了萧克所面临的困境。直至1974年,他临终之际,仍将侄子彭启超召至身旁,嘱托他代为向萧克表达歉意。
随后,彭启超亲自前往向萧克致歉,而萧克亦未多言抱怨,毕竟那时的情形与现在截然不同。
文革落幕之际,陈云提出为彭德怀昭雪,萧克即刻予以赞同。他坦言,尽管彭德怀过往对其有所不公,但彭德怀的案件无疑是冤屈之案,冤案理应得到平反。
1980年,年届七十三的萧克荣膺全国政协副主席一职,跻身副国级领导行列。
2008年,他因疾病离世,享年一百零二岁。
#我的过冬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