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0 10:40 点击次数:98
9月28日,最亮的不是一线明星,而是他们的孩子
“湾区升明月”晚会结束后,热搜被星二代包场,紧接着,同月《上城士》杂志抛出“中华八德”主题封面
8位童星围着惠英红入镜,其中6位是星二代,舆论顺势炸开:这是传承,也是筛选;
是舞台,也是投票箱
起点其实很清楚
《上城士》9月刊里,吴京谢楠的儿子吴虑、车澈与李嘉格的女儿车一果、聂远女儿聂子一、刘畊宏女儿小泡芙、姜潮麦迪娜之子姜来、徐可女儿徐沐言,和两位并非星二代的童星韩昊霖、孙思程站在一起
封面看上去像一张“未来班级照”,但资源的不均衡被看得更清楚
一位摄影助理在场外小声说,孩子们被教着一次次看镜头微笑,家长们站在灯架后面,也在较劲
晚会上,董璇9岁的女儿高舒乔,笑起来真有她妈妈年轻时那股“甜”,唱《中国娃》时跟着和声点着脚,耳返偶尔滑落,她自己按回去,没慌
另一位9岁的“朵朵”陈奕橦和妈妈佟丽娅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眉眼像父亲陈思诚到让人恍惚
网友调侃“复制粘贴”,这句调侃却把“基因即资源”的尴尬摆上桌面
小沈阳的女儿沈佳润接过《大海》,转身切到自己的《美美Sunday》
开麦跳唱,气息稳定,舞台镜头给到她的鞋跟,确实是三厘米的粗跟,稳得住
争议从未缺席
从封面到晚会,星二代“批量亮相”的指控,被解读为“娱乐圈继承制”
有人说这就是现成的门票
也有人认同“打铁还需自身硬”,因为热搜能送上去,作品能不能把人留下来,另说
我理解这股不平,但也得承认,孩子们不该被推上靶场,批评的是机制,不是小孩
吴京家的“低调”有迹可循
这次6岁的吴虑站在封面边角,古装、扎带、一个小侧踢,被惠英红赞“灵气逼人”
谢楠在社交媒体写他“先紧张后放开”,还提到拍摄间隙孩子们一起抢点心
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收工时他把发带塞进衣兜,怕弄丢
你说不在乎?
他们也在乎的,只是方式不同
事实上
吴虑早在2021年《我和我的父辈》里露过脸,片尾那个被马仁兴抱住的小孩是他;
今年7月《校园神探》首映,他和哥哥吴滺都在,哥哥演“搞发明”的同学,弟弟负责武术展示,现场他还劈了个叉,孩子气十足
另一条线更具冲突感
沈佳润,2014年因外貌被群嘲“最丑星二代”,这标签跟了她多年
她换的,是方法
6月11日,她在韩国以solo歌手出道,专辑《Never Afraid》主打《Freeze!》据平台公开数据播放量破30亿
这数字巨大,我倾向将其理解为“全网累计播放”,真实含金量还得看线下舞台和二创扩散
她的行程表密得像格子布:韩国打歌、国内晚会,再回韩国录节目
舞蹈镜头里能看见她手背小小的老茧,这种细节比“逆袭”两个字更有说服力
她的讨论度之所以高,是因为她把“父母是资源”这张牌,打成了“我也能打工”的样子
与之并行的,是另一类“顺风”出道
6月23日,陈奕迅的女儿陈康堤签约华纳,被定位“重点新人”,首支单曲《doll》上线就自带流量
这不是孩子的错,但会是她的压力
权威评论说得实在:起点高意味着更高的期待,你要花两倍的作品去抵消“强捧”的标签
想想郭麒麟、窦靖童,他们走得慢,却更稳
这大概是“靠作品破圈”的最朴素路径
把镜头拉远,数据也在给变化作注脚
有媒体统计,2025年正式官宣或实质出道的星二代超过10位,涉及音乐、影视、时尚多个赛道,增幅明显
监管层曾停止过亲子综艺,就是怕未成年人被过度消费
现在的风向更克制——你可以出场,但别把孩子推到商业主战场
可现实是
品牌需要故事,平台需要热度,家长需要窗口
,三方一合拍,孩子就被架上去了
这并非中国娱乐圈独有
看看默多克家族的信托争夺:9月8日达成和解,长子拉克伦坐稳控制权,其他子女拿到巨额补偿
资本的继承与才华的继承是两种机制,但它们在同一条公共舆论线上被比较,人们本能地讨厌“生而拥有”的不公平
可我们也得面对一个不舒服的事实:
资源从来不公平,能被检验的只有输出本身
再回到晚会现场
陈奕橦因为“长得像爸爸”冲上热搜,这件事有点好笑,也有点无奈
如果明年他接拍一部儿童电影,观众会愿意把“像谁”这层滤镜先放下吗?
我希望会
与此同时,另一端的热度落在沈佳润身上:她的中韩双线跑得正欢,粉丝统计她一个月飞了八次
有次凌晨到达首都机场T3,她把帽檐压得很低,粉丝递水,她说谢谢没多停
我更关心“结果怎么判”
如果两三年后我们还能叫出这些孩子的名字,那一定是他们的作品或舞台抓住了人
反过来,热度散得更快,封面也会变成抽屉里的纪念品
娱乐圈是一个把运气写进规则的地方,但它也会给努力留缝
这不是鸡汤,是你在后台看过那一口喘不上气的深呼吸后,才知道的话
事实层面,我们能确认的就两点:
一是9月的封面与晚会让“星二代批量登场”变成显眼现象;
二是舆论并未一边倒
有人批评资源分配不公,有人认可舞台上的真本事
我个人更期待一种“慢变量”的衡量——三年五年看作品,而不是三天五天看热搜
也许我们要学会两种耐心:对机制要苛刻,对孩子要温柔
苛刻是问“为什么总是他们”,温柔是留一点时间给“看他后来如何”
当舞台的灯一盏盏灭下去,家长们在后台收拾妆发、孩子换回运动鞋
真正能走远的,从来不是一个姓氏,而是一双脚
最后抛个问题给你:
如果资源先一步,那努力还能改变终局吗?
我的答案是能,但要走得久一点
久到观众忘了你是谁的孩子,只记得你做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