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23:40 点击次数:88
东汉末年,中国经历了激烈的战乱,形成了四个主要的势力,我们称之为“四国并存”。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只讲述了“三国”的故事,没有提到被忽略的国家。那么,这个被忽略的国家是哪一个呢?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确实很吸引人,但我们要记得,小说和真实的历史是有区别的。实际上,在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并存的时候,还有一个势力,那就是占据辽东的公孙家族。罗贯中在书中没有提到这个家族,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
辽东地区曾经有一个强大的家族,他们被称为公孙家族。这个家族的崛起和形成,背后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辽东霸主公孙家族的崛起,与第一代辽东太守公孙度密不可分。公孙度原本是辽东襄平(如今的辽宁辽阳)人,他的父亲公孙延因为在家乡惹了麻烦,为了避免被官府追捕,就带着全家搬到了玄菟郡(如今的辽宁抚顺一带)。
公孙度长大后在玄菟郡当了个小官,后来偶然间遇到了太守公孙琙。公孙琙早年有个儿子叫公孙豹,但不幸在十八岁时去世了。公孙度长得和公孙豹非常像,而且小时候也叫公孙豹,这让公孙琙非常喜欢他,觉得两人很有缘分,便认他做了自己的儿子。公孙琙还出资供他读书,并帮他娶了媳妇。
公孙度虽然跟着父亲逃离家乡,却也因祸得福,遇到了贵人,为他日后称霸辽东奠定了基础。
公孙度遇到了像父亲一样的贵人公孙琙,被他收养后并没有沉溺于官二代的奢华生活,反而抓住机会努力读书。他还利用公孙琙的关系广泛结交朋友,这才有了后来有人推荐他做官的机会。
公元169年,朝廷发布诏书,选拔有才学的人做官。作为玄菟太守公孙琙的养子,勤奋好学的公孙度也被推举出来做官。起初,公孙度担任尚书郎,后来升任冀州刺史。可以说,升任为刺史的公孙度已经超过了养父公孙琙,他的官职比公孙琙高一级。
不过公孙度,一个小小的郡吏,因为太守的宠爱而被收为养子,后来成为了一州的刺史。当然,这样的出身和地位自然会引来不少人的嫉妒和眼红。于是,公孙度的冀州刺史职位没维持多久,就被故意传播谣言而被罢免了。
现在听起来挺神奇的,居然有谣言能让当官的被撤职,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在东汉时期,地方官有一项特别的规定。每年年底,朝廷会召集一些当地的老百姓来对地方官员这一年的工作表现进行打分。这些被召集的人,大多是当地有一定地位和财富的人。如果某个官员的得分太低,朝廷就会把他撤换掉。
在汉朝的时候,门第出身可是很重要的。公孙度虽然出身普通,但他靠着郡守养子的身份走上了仕途,后来还当上了州刺史这么大的官。这下可不得了,很多人心里不舒服,开始故意说他坏话,给他挑毛病。这样一来,公孙度就被罢免了官职。
到了190年,东汉王朝已经彻底乱套了。西凉的军阀董卓入京后,把持了朝廷大权。董卓手下有一个得力的大将,名叫徐荣。徐荣是个狠人,在各地诸侯讨伐董卓时,他先后击败了曹操和孙坚两个强人。特别是在汴水之战中,徐荣差点射杀了曹操。好在曹洪拼死保护了曹操,曹操才得以脱险。
徐荣这个人物也非常厉害,他也成了公孙度的第二个重要帮手。徐荣是玄菟郡的人,当年他和公孙度是同窗好友,共同学习。后来,当公孙度被罢官赋闲时,徐荣就向董卓推荐公孙度,让他担任辽东太守。
辽东郡的郡治设在公孙度的老家襄平,他这次可以说是荣归故里。不过,襄平的乡亲们都知道,公孙度家在当地并不算显赫家族,他们家还因犯事逃到玄菟郡去了。公孙度是靠给人当养子才得以入仕,后来被免官后又靠走后门、托关系才攀上了董卓这棵大树,才谋得辽东太守的职位。因此,当地那些豪门世家对公孙度颇为不屑。
所以公孙度当上辽东太守后日子也不好过。当地的名门望族都排斥他,就连襄平县令公孙昭也瞧不起他。公孙昭为了羞辱公孙度,故意征召公孙度的长子公孙康出来担任伍长。伍长是汉朝军队中最基层的军官,更像一个兵头,只能管理五名士兵,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班长。
要知道,在汉朝当官主要看家族背景,老爹的官职越高,儿子获得的官职也相对会高一些。公孙度是辽东太守,他的儿子公孙康被征召去当兵头,这不是对他的羞辱吗?所以公孙度得知公孙昭敢征召自己的儿子当兵头后非常生气,他决定借此机会整顿一下辽东的豪门世家,他受够了。
公孙度做事极其狠辣,他常用杀戮来树立威严。一开始,他找了个理由把公孙昭抓了起来,在襄平的集市上当众把他打死。接着,他还将公孙昭的家人全部处决。之后,公孙度又随意给辽东的大家族安上罪名,然后将这些家族全部灭门。当时,被公孙度灭门的辽东大家族有一百多个,被杀害的人数达到数千。
公孙度后来得知董卓被吕布所杀,董卓的势力也随之崩溃,东汉的朝廷更加动荡不安。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公孙度决定在辽东割据一方。于是,他迅速召集手下官员,对于那些不愿意服从他的人,一律像对待豪门世家一样加以惩处,甚至诛杀。公孙度这种以杀立威的做法,让辽东的百姓人心惶惶,大家很快意识到,唯有臣服于公孙度才能保全自己。于是,辽东很快变成了公孙度的私人领地,被他牢牢掌控。
那时候,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曹操、袁绍这些强大的军阀都在忙着争夺地盘,没空理会辽东的公孙度。公孙度也很清楚自己的实力,知道自己无法参与到争夺天下的大戏中,所以他把目光转向了朝鲜半岛。
汉武帝平定卫氏朝鲜后设立了玄菟郡,最初玄菟郡的行政中心位于朝鲜夫租城,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咸兴市。到了东汉末期,行政中心才迁移到了现在的辽宁抚顺地区。
公孙度以前在玄菟郡当过小官,对那里的情况很熟悉。于是,他很快就占领了玄菟郡。占领玄菟郡后,公孙度乘势进军朝鲜半岛,让当地的扶余国和高句丽都臣服于他。接着,他又向西攻打辽西的乌桓。
公孙度在辽东建立了强大的根基,据《三国志》记载,他只用了“东征高句丽,西讨乌桓”这八个字,虽然描述简短,却展现了他当时的实力强大。
公孙度有了这么强的实力,自然也想更大胆一些。于是,在中原大乱的时候,他自封为辽东侯和平州牧。他乘机渡海,占领了山东东莱各县,并在那里设立了营州。他还派了一个刺史去管理这些地方,为将来趁乱进攻中原做准备。
后来,公孙度在辽东建立了自己的家族祠堂,追封祖父和父亲为侯爵。他的出行仪仗也与皇帝相差无几,甚至还在帽子上加上了九条玉串,并让卫兵们戴上旄帽,称为羽林军。再加上修建了类似太庙的祖庙,这一切都让公孙度在辽东的地位几乎等同于皇帝。
占据江淮地带的军阀袁术曾经自立为帝并设立了年号。相比之下,公孙度虽然没有公开称帝,但他的行动实际上比袁术早了好几年。
后来,公孙度就在辽东安安静静地观察中原的变化,他的意图也很清楚,就是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捞一把,这也是他的计策。
公孙家族只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只存在了几代就灭亡了,不能和魏、蜀、吴这样的大一统政权相提并论。
曹操曾经假借东汉朝廷的名义,邀请公孙度到京城担任永宁乡侯和武威将军。实际上,曹操是想借此机会试探公孙度是否愿意服从自己。对于曹操的晋升提议,公孙度非常看不起,他接过曹操送来的官印后,轻蔑地说:我在辽东称王,哪需要什么永宁乡侯!
这意思就是说,我在辽东当王称霸,要当你的破永宁乡侯有什么用。所以公孙度干脆拒绝了曹操的征召。曹操因此看出公孙度野心不小,但当时曹操无暇顾及他,只能默许公孙度继续称霸辽东。
此后,公孙度仍然致力于发展辽东,为将来能走出辽东称霸中原做准备。然而,很遗憾,老天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公元204年,公孙度病逝,他的长子公孙康继承了他的位置。
公孙康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成为辽东太守后,依旧保持着“倚仗偏远而不服从”的态度。不过,公孙康刚接任不久,就碰上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袁绍在冀州称霸,但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曹操,不久便忧郁而死。他的长子袁谭和幼子袁尚为了争夺权力大打出手,曹操趁机攻打他们,袁谭最终战败被杀。随后,曹操命令大将张辽前往沿海地区平定局势。曹操一直对公孙家族占据的东莱地区不满,于是让张辽在前往沿海的路上顺便攻占了东莱,公孙度苦心经营多年的东莱各县最终落入曹操之手。
所以公孙康对曹操非常生气,他打算在曹操与袁尚交战时,带领四万兵马攻打邺城,幸好被他的谋士劝住了,不然曹操可能会直接消灭他。
后来,袁绍的二儿子袁熙和三儿子袁尚被曹操打得大败,只好投奔了乌桓的蹋顿单于。曹操随即派遣大将张辽发动了白狼山之战,张辽在战场上直接斩杀了蹋顿单于,彻底击败了乌桓。袁熙和袁尚走投无路,最后决定投靠辽东的公孙康。
袁熙和袁尚跑去投靠了公孙康,让一向远离中原战事的辽东一下子成了焦点。曹操的手下们都提议趁机攻打公孙康,占领辽东。但当时曹操刚打下河北,军队也有些疲惫,加上公孙康一直没跟曹操正面冲突过,就算张辽拿下了营州,公孙康还是忍住了。
所以曹操认为公孙康只想割据辽东,不想参与中原的混战。如果公孙康敢收留袁熙和袁尚,那肯定会被曹操攻打。这和公孙康想割据辽东的计划是矛盾的。如果曹操真的去攻打辽东,袁熙、袁尚和公孙康就会联合起来对抗曹操,这样对曹操不利。所以曹操没有听从部下的建议去攻打辽东,而是让袁熙和袁尚去投奔公孙康。他想看看公孙康的态度。
公孙康害怕曹操真的来,不敢正面得罪他。袁熙和袁尚来投奔,也不是真心,他们看曹操没再追过来,就想报复公孙家族,重新做霸主。公孙康不敢得罪曹操,但知道袁氏兄弟来投不怀好意,所以先下手为强,杀了袁氏兄弟。接着,公孙康让人把袁熙和袁尚的脑袋送给曹操,并请求投降。
公孙康向曹操投降了,曹操就以东汉朝廷的名义,封公孙康为襄平侯和左将军。其实,公孙康只是名义上投降了曹操,因为辽东离中原太远,曹操也没征伐他。公孙康的家族在曹魏政权里,就像古代的羁縻州一样,表面上归顺接受封号,但实际上还能自己管自己,有很大的自治权。
公孙康后来对曹操非常顺从。孙权曾派使者过海找公孙康,想让两家联手对抗曹操。但公孙康明白,这是孙权的挑拨之计。如果他真的反抗曹操,孙权远在南方,恐怕帮不上忙。因此,公孙康拒绝了孙权的结盟提议,并且为了不让曹操起疑心,他还特意杀了孙权的使者,以此来安抚曹操。
曹操这时也认定公孙康不会背叛,只要公孙康表面上听话,让他继续在辽东做他的地方小王也没关系。于是曹操不再把公孙康当成麻烦,这也使得辽东没有卷入当时的混战中。
后来公孙康死了,因为他两个儿子还小,手下的人都推选他的弟弟公孙恭来接替他。
公孙恭接任后,曹魏时期正式开始。曹操的儿子曹丕册封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平郭侯,并赐予他假节的权利,这个身份非常显赫。公孙恭不像他父兄那样有大志,所以他非常乐意臣服于曹魏,接受了这份册封。他还派公孙康的长子公孙晃到曹魏的都城洛阳当人质。可以说,在公孙恭在位期间,他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遵守规矩。
后来,公孙康的第二个儿子公孙渊野心勃勃,他认为叔叔公孙恭太软弱。于是,在公元228年,公孙渊悄悄增强自己的势力,逼迫叔叔公孙恭交出权力,并将他关了起来。从此,公孙渊成了公孙家族的新领导人。
那时已经是魏明帝曹叡执政了。听说公孙恭被侄子公孙渊关押后,谋士刘晔建议曹叡利用这个机会攻打辽东。不过,曹叡并不想大动干戈,最终他只是封公孙渊为扬烈将军和辽东太守。
公孙渊这个人野心很大,他一边向曹魏称臣,一边又暗中巴结孙权。孙权最终决定接纳公孙渊,不顾重臣张昭和顾雍的反对,派使者带着许多金银财宝去辽东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当孙权的使者真的来到辽东时,公孙渊反而害怕了。因为当时曹魏势力非常强大,而孙权所在的东吴离他很远,他和父亲公孙度的想法一样,觉得如果真的和曹魏开战,孙权的援助可能来不及。但公孙渊又贪图使者带来的丰厚财物,于是他杀了孙权的使者,占有了那些金银财宝,并把使者的首级交给曹叡,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忠心。
曹叡见到后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封公孙渊为大司马,并提升他的爵位为乐浪公。而孙权多次被公孙康父子愚弄,不仅损失了许多使者的生命,还浪费了大量的钱财。
听说曹叡要给他升官加爵,公孙渊心里乐开了花,他还暗暗得意自己玩得一手好棋,把魏国和吴国这两大国都给绕晕了。
不过,当曹魏的册封使者到来时,公孙渊心里开始打鼓。因为曹叡派来的使者都是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的人,这让公孙渊怀疑曹叡的真实意图是想通过安抚他,实际上准备派人抓他。因此,公孙渊对这些使者非常警惕,并且还侮辱了他们。
这把曹叡气坏了,他命令幽州刺史毋丘俭带着朝廷的命令去辽东,让公孙渊到洛阳来解释清楚。但公孙渊觉得曹魏还是怀疑自己想独自控制辽东,想要找机会除掉自己,所以他拒绝了召见,并且派兵去攻打毋丘俭。
毋丘俭并没有做好仓促应战的准备,很快就被公孙渊击退了。公孙渊见状也有些得意,既然已经撕破脸了,那就打到底吧。在与曹魏彻底决裂后,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并拉拢了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希望能借助他们的力量对抗曹魏。
公孙渊这家伙还挺有意思,居然厚着脸皮派人去吴国找孙权,主动说自己要归顺。历史书上没写孙权当时啥反应,毕竟公孙家之前已经骗过他两次了。但孙权还是接受了公孙渊的归顺,不过实际上他啥忙也没帮,就是坐山观虎斗,等着曹魏和公孙渊打起来。
曹操派太尉司马懿率大军攻打辽东,他觉得公孙渊怎么可能是司马懿的对手,所以公孙渊很快就被司马懿逼得缩在襄平城里。在被司马懿围困期间,公孙渊两次派人道歉求和,但司马懿知道这是一个好机会来解决公孙家族,所以他直接拒绝了公孙渊的求和。
公元238年,司马懿攻破襄平,公孙渊想带着儿子公孙修突围去投奔孙权,结果被抓住。随后,司马懿下令将公孙渊父子及辽东所有属官全部处死,并下达屠城命令,将襄平城内15岁以上男子全部屠杀。不过,司马懿唯独释放了被公孙渊囚禁的公孙恭。
公孙渊就像是个爱变脸的吕布,他的反复无常不仅让祖、父辛苦建立的辽东基业毁于一旦,还坑苦了自己的哥哥公孙晃。
公孙晃很早就被送到洛阳当人质,当时他还在公孙恭的统治下。后来,公孙渊抓住了公孙恭,公孙晃就知道弟弟肯定不会安分守己。于是,他赶紧给曹叡写信,说公孙渊迟早会造反,请求曹叡早点除掉公孙渊。可是,曹叡当时并没有理会他的请求。结果,公孙渊真的起兵作乱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曹叡竟然把之前多次提醒自己的公孙晃赐死了。可以说,公孙晃被弟弟公孙渊害得挺惨的。
随着公孙渊的死亡,公孙家族在辽东近五十年的割据统治也宣告结束,辽东最终并入了曹魏的领土。
司马懿平定了辽东之后,因为鲜卑族慕容部的祖先莫护跋曾经帮助过他,所以司马懿向魏国请求表彰莫护跋的功劳,授予他率义王的称号,并允许他在辽东地区驻守。这个决定后来成为了西晋时期五胡乱华时,鲜卑慕容氏建立燕国的先例。可以说,司马懿的这个任命间接导致了他自己后代建立的晋朝的衰落。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没提辽东政权,自有其道理。公孙家从头到尾都没正式建国称帝,而魏、蜀、吴三国都是按规矩建国称帝的。尽管公孙度的生活跟皇帝差不多,但毕竟没走完正式的建国程序。后来公孙渊反叛,自称燕王,也只是称王而未称帝。因此,尽管公孙家控制辽东五十余年,也只是个割据势力。此外,公孙家名义上还向曹魏投降,接受了曹魏的封号。所以,从名义上看,公孙家与魏、蜀、吴三国是不同的。
再说辽东那边离中原的战斗远着呢,要是写公孙家的故事,怎么写才好呢?辽东跟小说里的主线关系不大,罗贯中主要想讲三国的故事。既然辽东都跟三国的事儿搭不上边,写辽东就没啥意思了。所以为了小说的情节,罗贯中只好对辽东的那些事儿轻轻带过。
因此,公孙家族在辽东建立的政权和魏、蜀、吴三国没法相比,再加上小说情节发展的需求,罗贯中只好减少对辽东政权的描述,简单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