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7 21:24 点击次数:130
最近我发现一个特别魔幻的现象,比甲方让你用五彩斑斓的黑还要魔幻。
那就是,大伙儿越来越不信专家的宏观大论,反而对身边某个大爷大妈的炒股故事深信不疑。
比如最近火出圈的“建工爷叔”。
一个82岁的大爷,守着一只股票12年,眼看就要回本,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然后这只股票就跟打了鸡血一样,连续涨停,爷叔成了民间股神,无数人冲进去想沾点喜气。
这合理吗?这科学吗?这符合价值投资吗?
别闹了,在A股谈这些,就像在夜店找真爱,属于想太多。
今天,我们就来把“建工爷叔”这个事儿扒光了看看,它到底是一碗心灵鸡汤,还是一碗精心熬制的迷魂汤。
首先得明确一个基础认知,股票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咱们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它压根就不是什么价值的载体,而是一种情绪的放大器。
它的本质,和当年被炒到天价的君子兰、普洱茶、乃至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没有半点不同。
都是一个故事,一群人,加上一大堆热钱,共同上演的一出“皇帝的新衣”。
只不过这次的故事主角,从一朵花、一片茶叶,换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故事、有白发的上海老爷叔。
这就让故事的杀伤力,直接从步枪升级到了洲际导弹。
为什么?因为故事够具体,够接地气,够戳人心。
你跟一个新股民讲KDJ、MACD、市盈率、护城河,他听完只会觉得你在念咒,然后客气地问你是不是需要挂个号。
但你跟他说,一个82岁的大爷,就靠一个“熬”字,硬生生把亏了十几年的股票等到了涨停,他马上就双眼放光,觉得找到了财富密码。
你看,专业分析干不过一个好故事,这就是人性。
“建工爷叔”的故事,完美地踩中了普通人对股市的所有幻想:
第一,简单。不需要研究财报,不需要分析行业,只需要“买入并忘记”,主打一个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第二,励志。一个普通老人,靠着“傻傻的坚持”战胜了市场,这比什么“十年十倍”的基金经理报告,更能给人虚无的希望。
第三,戏剧性。12年的等待,一朝涨停,这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剧情,简直就是一部都市散户逆袭的爽文。
所以大爷是股神?是价值投资的胜利?是时间的朋友?
拉倒吧,他只是一个被架上神坛的吉祥物,一个大型舞台剧的主演,剧本都不是他写的。
那谁是导演和编剧呢?
答案是:游资,也就是那些市场上最聪明、最凶狠、嗅觉最灵敏的热钱。
我们用【半佛财经分析框架】来拆解一下这场博弈里的四方神仙。
第一方,游资(导演)。
他们的核心诉求是什么?用最短的时间,在合规的边缘疯狂蹦迪,赚最多的钱。他们需要一个“引爆点”,一个能瞬间聚集市场所有目光的“载体”。
上海建工这只股票的基本面重要吗?不重要。业绩好坏重要吗?不重要。
重要的是,“建工爷叔”这个故事,是5000多只股票里独一份的超级IP。
这个IP自带流量,自带传播,连营销费用都省了。游资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火星,然后浇上一桶汽油。他们用几个涨停板,把“爷叔神话”推向高潮,吸引全市场的散户都来看戏。
人一多,情绪就起来了。情绪一上头,交易量就爆了。交易量一爆,他们就可以在人声鼎沸中,把手里的筹码高价卖给那些后知后觉、跑来“沾喜气”的接盘侠。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突出一个“快种快收”,他们是来收割的,不是来做慈善的。
第二方,散户(观众兼群演)。
散户群体是最多样,也是最拧巴的。
一部分早期听到故事就冲进去的,确实赚到了钱,他们会成为这个神话最坚定的鼓吹者,四处宣扬“爷叔yyds”。
大部分后知后觉的,看到连续涨停才冲进来,本质上是在为什么买单?是在为那个“我也能靠坚持暴富”的幻觉买单。他们买的不是股票,是一张希望的彩票。
这就像看一场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而大多数散户,总是在冠军举起金腰带的时候,才付费进场,结果只能看到一地鸡毛和打扫卫生的大妈。
第三方,平台与媒体(卖爆米花的)。
自媒体和各大平台在这场狂欢中,扮演了“气氛组”的角色。
“建工爷叔”的故事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流量密码。每一次涨停,每一次爷叔露面,每一次关于他卖没卖的讨论,都能换来一篇篇10万+。
平台需要流量,自媒体需要选题,爷叔的故事被反复咀嚼、加工、传播,就像平台把饭直接“喂到嘴里”一样方便。
他们关心爷叔最后赚了多少吗?他们关心冲进去的散户是死是活吗?
不,他们只关心今天的KPI完成了没有。
第四方,监管(管场子的保安)。
监管是最头大的。这种纯情绪驱动的炒作,脱离基本面,容易引发暴涨暴跌,是市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看到,又是发关注函,又是限制爷叔去营业部,本质上是在给市场降温。
意思是:都冷静点,别太过分了,再闹就拉电闸了。
监管的态度,决定了这场戏能演多久,但决定不了它不发生。因为只要人性不变,这样的故事就会换个主角,换个股票,在未来的某一天,卷土重来。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这只股票后面会怎么走?
这种问题本身就问错了。
当你还在纠结它明天是涨是跌的时候,导演(游资)可能已经在盘算着去哪个会所嫩模了。
一个靠情绪和故事吹起来的泡沫,它的结局从来不由基本面决定,只由情绪的退潮速度决定。
什么时候故事讲腻了,什么时候爷叔的热度过去了,什么时候有下一个更有趣的“XX茅”出现,这场戏就该落幕了。
对于那些已经被套在里面的人来说,纠结已经没有意义,执行自己的交易纪律就好。
对于还在场外蠢蠢欲动的人,我只想说一句:
这种纯靠“瞎积薄发”造就的个例,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你把他当成一个都市传说听听就得了,千万别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去给别人的故事打赏。
因为在资本市场里,大部分感人的故事,都是讲给被收割的人听的。
这就像看一份P得过度的体检报告,看上去一切都好,指标爆表,但只有操刀的医生知道,肝上的那块阴影,是藏不住的。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