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6 20:08 点击次数:101
感谢关注,持续为您提升阅读体验!
在全球生态治理的版图上,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数据正书写着令人瞩目的篇章。截至 2025 年 8 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5.04%,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这一数字不仅超额完成 “十四五” 规划目标,更标志着中国从 “森林资源匮乏国” 向 “全球生态修复典范” 的历史性跨越。
一、总体格局:绿色长城的崛起
我国森林资源呈现 “总量增长、质量提升、分布优化” 的特点。森林面积达 34.6 亿亩,蓄积量 194.93 亿立方米,连续 40 多年保持 “双增长”。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 3014 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 5.05% 提升至 13.84%,治理沙化土地 33.6 万平方公里,筑起抵御风沙的 “绿色长城”。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2.69%,村庄绿化覆盖率 32.01%,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神清气爽的空气森林
二、区域差异:南北画卷的鲜明对比
(一)绿色高地:南方省份的生态标杆
福建(65.95%):作为全国最 “绿” 省份,福建通过 “三五七” 造林工程、松林改造等举措,实现森林覆盖率连续 44 年领跑全国。三明、南平两地森林覆盖率超 75%,成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江西(63.1%):依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江西营造林面积屡创新高。全省63.1% 的森林覆盖率支撑起婺源、井冈山等生态旅游胜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61.5%):“七山一水二分田” 的地形孕育了丰富森林资源。安吉竹林、丽水阔叶林构成生态屏障,2025 年森林碳汇交易量突破 100 万吨,探索出 “绿水青山” 向 “金山银山” 转化的浙江路径。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
(二)生态攻坚:北方地区的逆袭之路
内蒙古(23.5%):通过 “三北” 工程与草原修复,内蒙古森林面积从 1979 年的 2.34 亿亩增至 3.79 亿亩。2024 年完成防沙治沙 1954 万亩,配套新能源装机 2727 万千瓦,“光伏长城” 初具规模。
甘肃(11.33%):祁连山生态修复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齐头并进。2025 年计划森林覆盖率达 12%,通过 “四屏一廊” 生态格局建设,河西走廊的绿色走廊不断延伸。
塞罕坝(82%):从 “黄沙遮天日” 到 “百万亩林海”,塞罕坝机械林场通过石质山地造林、混交林培育等技术,森林覆盖率较 1962 年提升 67 个百分点,每年为京津冀涵养水源 2.84 亿立方米。
河西走廊
(三)特殊区域:海岛与高原的生态密码
台湾(58.79%):中央山脉的原始森林与海岸红树林构成独特生态系统。阿里山、太鲁阁等景区依托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
云南(54.64%):高黎贡山、哀牢山等国家公园建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2025 年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将达 5000 万亩,核桃、野生菌等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
三、挑战与未来:绿色发展的永恒课题
尽管成就斐然,我国森林覆盖率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1%),且存在区域失衡、林分质量不高等问题。未来需重点推进:
科学绿化:在岩石裸露地、废弃矿山等 “困难地” 推广耐瘠薄树种,2030 年前完成 66.67 万公顷松林改造。
质量提升:实施森林精准提升工程,优化树种结构,目标到 2035 年乔木林亩均蓄积量提高至 120 立方米以上。
国际合作:作为全球新增绿化面积贡献者(占 1/4),中国将与 “一带一路” 国家共享三北工程、塞罕坝等生态修复经验,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雨林
从福建武夷山的竹海到内蒙古浑善达克的绿洲,从云南热带雨林的生机到塞罕坝林海的壮阔,中国正以 “绿色长城” 守护生态安全,用 “森林密码” 解锁可持续发展新范式。25.04% 的森林覆盖率不仅是数字的跨越,更是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在 “双碳” 目标引领下,这片绿色版图将持续焕发生机,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感谢关注、点赞,持续为您提升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