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5 17:13 点击次数:62
1937年,仅仅三个月,中国就承受了三十万人的巨大伤亡。三十万,这是南京人口的两倍有余,也是今天一个中等城市的全部人。如果有人告诉你:“中国只靠三个月就能被征服”,你信吗?这句话当年就是日本高层的狂言。但事实,当然没这么简单。中国人到底遭遇了多大的劫难,付出了怎样的牺牲?今天,我们把这段尘封已久的荣光和血泪再翻出来说说,你准备好了吗?
日本人说,“三个月灭亡中国”,但仅在上海,中国的军队就跟他们死磕了三个多月。你觉得这是嘴硬还是骨头硬?一边是日本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军国机器,装备先进,战法残忍;一边是中国各地军阀、中央军、地方部队,平时谁也不服谁,这一回却都拧成了一股绳。谁能笑到最后?各家有各家的算盘,外人摇头,说中国人不团结,可血流成河的那几个月,全中国却真的拧紧了牙关。淞沪会战真刀真枪地对上了日本,谁都还没说输。但故事才刚刚开始。
事情是这么一步步推开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从东北咽下大片土地,中国的好日子彻底结束了。可那时,国际社会,各路欧美大国对于日本的侵略大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叫什么?看热闹不嫌事大呗。英国人、美国人嘴上说支持中国,可一个比一个滑头,生怕惹火烧身,就像买菜讲价,一个铜板都不愿多出。中国自己只能咬牙,蒋介石一边号召全国团结抗战,一边还得提防内部各路“兄弟”再搞事情,生怕一不留神,后面捅刀子。
而老百姓怎么看?有人躲进租界,有人拿起大刀,为家拼命。有人含泪送儿子上前线,也有人一夜之间家破人亡。有人会问:“我们拼得过日本人吗?”也有人一咬牙,“要拼就拼到底!”
最初,看上去一切都照章办事,蒋介石调兵派将,中央军德械师、各地方精锐,上百万军队集结上海。各路兵马,从大西南的桂军、血性十足的湘军、刚进编的皖军、五省联军甚至川滇黔地的战士,统统来了个大集合。战争初期,中国空军还奇迹般击落过日本战机,扬眉吐气了一把。
可很快,悲剧接连上演。日军装备精良,火力压制,各种化学武器、飞机大炮轮番上,一天就能把一个师打没。桂军进场六万人,仗打完只剩二万。川军一开始别人都嫌他们“不上台面”,等战后一看,部队几乎打光,仗义出口不再有人敢小看。湘军更是把最后的底牌都打了出来,打完这战,湘军几乎不存在了。东北军伤亡惨重,番号都被取消。
上海的各路保安、警队,加上江湖帮会杜月笙都带人参战,连黑帮都成了民族英雄。有人嘲讽中国人“乌合之众”,可这一仗,大家都没退缩。不拼没活路,拼了也是血肉横飞。将军、卒子命都搭上,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
但看似全面一线出击的中国军队,还是顶不住了。日本不断增援,高科技武器、战斗素质、补给线全面优越。中国守军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撑不住,甚至到了“增援部队刚到就牺牲,阵地还没站热,命就没了”。
表面上,战争像是走到终点,11月中国宣布撤退,仿佛一切都归于沉寂。在这一刻,英雄的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但留给中华民族的,是割舍不掉的深深痛楚:几十万英烈忠魂横尸异乡,名将如云都躺在异国铁蹄下。各路军队靠着血肉堆出一道“人墙”,但仗还是输了。
大家都已以为输了就是输了,没什么可讲的。可事实并没那么简单。以为上海一丢,日本就能踏平中国?不,正是因为淞沪会战,日军付出了罕见的巨大代价,损失惨重。从东北到华东,日本都想过“速胜”,可到了上海这一仗,三个月内想要征服中国的妄想破产。
在这短短三月,日军死伤达四万,十五位中国将军阵亡,千余位校尉官兵捐躯。中国人是被硬生生拼命逼出来的尊严。更让人意外的是,向来看不起彼此的军阀,这一回还真没互相掣肘、内讧。桂军、川军、湘军这些平时见面就眼红的“帮会”,都死并肩,没怨言。全国上下,第一次在战场上一致对外。蒋介石把家底全押了进去,中央军、半德械师、地方武装全出动,就差没把家里厨房的菜刀全抄了。让日本人没想到的是,这个看似一推就倒的“病夫”,能豁出去和你打三个月,打掉你精锐,打破了“三个月亡华”的神话。
电影《八百》讲的,就是会战最后的四行仓库死守,为的就是告诉世界:中国不会那么容易被灭。
随着中国军队从上海撤出,战火转移到了中国腹地。战争看似暂告一段落,中国“全家福式”的大团结也因实际的损失开始松动。损失太惨,各路军阀为了补员,花样百出,打完仗,有的部队甚至干脆没了番号。中国军队的精锐伤亡惨重,补给不上,人员广招后战斗力打了巨大折扣。全国又回到“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武器更是难上加难”的僵局。
此时,日军缺口被挡住,气焰却更为嚣张。接下来的南京大屠杀,残酷程度再次超越想象。中国虽然以惨重代价拖住了日军三月,但抗战才刚刚拉开序幕,考验中国的不只是子弹和血肉,而是能不能一连仨月、六个月、三年都咬住牙死扛。
更糟糕的是,国际社会仍旧暧昧,继续“你们打你们的,我看我的”,没等来支援,反而更多是指指点点。苏联零星援助,其它大国基本置身事外。中国能靠谁?还是只能靠自己。
国内党派也并不像表面那般同心同德,内部杂音重现。各派利益逐渐显露,与日抗战的统一战线时紧时松,现实总和理想差得太远。
有人拍手叫好,说这仗打得漂亮,振奋人心。可再来算算,几乎所有中国精锐一夜之间打光,多少将军、多少热血青年再没回家。要说“三个月亡华”被击碎,固然够面儿,但这样的胜利,和掉了一条胳膊腿的病人打了一针止疼药,有啥两样?看上去撑了场面,实际上失血过多,元气大伤。照这么打下去,中国靠什么撑到最后?还团结一心,哪有人会把所有家底都一次性压上去?振奋归振奋,现实真是骨感得像腊成的干肉,各路儿女可受苦喽。
别人嘲笑中国人难团结,可是值得夸奖的是,这一次居然真拼命团结了。可是,我们真拼得起吗?这样的团结,代价实在太惨。光看场面,不看结果,怎么不拍两句呢!
三个月绞肉机,中国死守上海,惨烈牺牲阻击了日军脚步。可是大家说,靠烧光全家的粮,能拖多久?如果说中国军队力保民族血脉,是英雄;可有人质疑,国民政府一仗打光了嫡系,后面拿什么再撑?是决绝一战值得,还是该留有余地,避免全线溃败?对于“三个月亡华”被破灭,你觉得这是中国真正的胜利,还是一个惨胜的自欺慰藉?欢迎来留言讲讲你的看法——你觉得拼光了所有精锐,下一步中国还有几分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