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0 15:05 点击次数:165
简介
王谢古居,又称王导谢安纪念馆,位于南京夫子庙的乌衣巷内,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或许对王导、谢安二人并不熟悉。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他辅佐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曾担任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朝宰相,权势显赫;而谢安是晋孝武帝的宰相,曾辞官退隐浙江会稽东山,后因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和平。不得不说,这两人都是东晋时期非常重要的政治家。
其实王谢两家原本并没有合居一宅。据旧志记载,王导宅在乌衣巷中,而谢安宅在乌衣巷口,两家相隔有一段距离,勉强算得上邻居而已。后来为了纪念二人,在宋咸淳元年,也就是1265年,建康知府马光祖于乌衣巷之东建了乌衣园,那便是王谢古居最初的模样,可惜此园在元代就被毁了。
如今的王谢古居建于1997年,由来燕堂、听筝堂和鉴晋楼等建筑构成,看起来古朴典雅。虽然面积不大,但是里面展出了不少珍贵的六朝文物,如书画、雕塑、瓷器等。它们生动地描述了王导、谢安家族政治、生活的场景。相信通过参观,将会更了解王导、谢安家族,以及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历史。
1.乌衣巷
乌衣巷在三国吴国时,是守卫石头城(今南京)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因为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所以取名“乌衣”。也有人说是因为东晋时期,王谢两家居住于此,而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彰显身份尊贵,所以得名“乌衣”。不管是什么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这里是豪门大族的住宅区,只不过后来没落了。中唐时期,诗人刘禹锡路过此地,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乌衣巷》。诗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尽管历经千年的沧桑,乌衣巷早已不复当年的繁华,但置身其中,仍能体会诗人当年的感慨。
2.王导
既然来了王谢古居,不了解了解王谢二人又怎么说得过去呢?先来讲讲王导吧。王导,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王导很早就认识了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也就是后来的晋元帝,二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王导很有远见,他建议司马睿移镇建邺,还积极为其联系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为建立东晋打下了基础。东晋建立后,王导先担任骠骑大将军,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后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明帝驾崩后,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助晋成帝。直到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成帝感念其贡献,遗使追溢“文献”,葬礼规格等同于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除了杰出的政治才能,王导还擅长书法,其中以行草最佳,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对了,他和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还是亲戚呢,王导的父亲与王羲之的祖父是亲兄弟,所以王羲之应该要叫王导一声“从祖父”。
3.谢安
王导去世后二十年,东晋的政权是由谢安辅佐的。那谢安是何许人也?谢安这个人啊,年少成名却无意官场,隐居会稽东山,常常和王羲之、许询等人游山玩水。随着谢家在朝廷的人逐渐逝去,为了家族的荣誉,他东山再起,历任正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后还与王彪之等人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谢安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和平。由于战功赫赫,孝武帝心生猜忌,谢安只好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也就是385年,谢安病逝,年六十六,追赠太傅、庐陵郡公,益号“文靖”。据说谢安曾从王羲之学行书,所以他的书法也非常出色,在《宝晋斋法帖》等丛帖中可以看到其遗迹。
4.来燕堂
来燕堂,这名字是不是很熟悉,据说源自于当年谢安以燕传信的故事。看到门上的匾额了吗?上面“来燕堂”三个大字可是出自当代著名书法家沙曼翁之手,笔锋遒劲有力,字体以隶体杂汉简,展现了六朝时期“王谢大宅”的风范。如果不特意提醒,恐怕还以为是从前的文物呢!在“金陵四十八景”,也就是南京具有代表性的四十八个景点中,来燕堂位列其中,所以得好好参观参观。
5.王羲之塑像
进入来燕堂,映入眼帘的便是王義之的半身塑像。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代表作《兰亭序》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而他本人则享有“书圣”的美誉。说到王羲之,不得不提到一种动物鹅,王羲之爱鹅可是出了名的,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要跑去看,或者将其买回来。相传,山阴地方有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王義之轻易是不会替人抄写经书的。道士知道王羲之喜欢鹅,于是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就跑去看了,这一看就喜欢上了,便找来道士,希望他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笑着说,“我可以把鹅全部送给您,不过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别以为他喜欢鹅是玩物丧志,其实他是通过鹅来钻研书法。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久而久之,他一笔便可写出一个鹅字,这背后不知观察了多久的鹅啊。可见成功不是白来的,不努力可不行。
6.听筝堂
听筝堂,相传是当年东晋孝武帝到访谢宅,听谢安弹奏古筝的地方。谢安,人称“风流宰相”。不过此风流非彼风流也。之所以说他风流,是因为他不管是隐居东山,亦或是身处朝堂,面临危急时刻,皆能临危自若,处之泰然。南朝齐文学家王俭曾经这样评价他,“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诗仙李白曾写道:“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可见,谢安这风流之名可谓众所周知。
7.曲水流觞
在听筝堂前,有一处曲水流觞。名字听起来很有意境吧,其实这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初年。通常人们会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有祈福免灾之意。后来渐渐发展成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人们会聚在曲水流觞旁,将一个倒满酒的杯子放入其中,杯子飘到谁面前,谁就要作一首诗,饮一杯酒。
8.鉴晋楼
鉴晋楼,是王谢故居内不容错过的建筑。鉴晋,顾名思义,有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意思,所以这里展出的藏品都与东晋时期相关,如东晋的雕刻、东晋的起居室、淝水之战的壁画,还有竹林七贤图以及其他书画作品等。其中竹林七贤图中的七贤指的是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常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而竹林七贤图就是为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而创作的。通过这些展览,可以回到过去,了解到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